近年來,隨着生活習慣改變以及自身壓力增大,睡眠障礙人群持續增加,給人們身體帶來了極大困擾。近日,記者來到哈市第一專科醫院了解睡眠障礙患者的生活情況。
13歲少年隨時進“夢鄉” 原是發作性睡病
“我每天都感覺自己‘睡不醒’,只要一閑下來,我馬上就能睡着,就像被某種“魔力”控制了一樣。”今年13歲的小鵬(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小鵬在班級學習成績優異,平時最喜歡幫助同學們,深受同學們的好評。近期,小鵬上課時總是趴在桌子上睡覺,和同學們互動也越來越少,同學們對於小鵬反常的表現很是摸不到頭腦。為了不耽誤小鵬學業及身心健康,老師馬上和小鵬的父母取得聯繫並講述小鵬近期在學校的現狀。
小鵬父母在得知情況後非常擔憂,嘗試和小鵬聊聊,沒想到談話間隙,小鵬居然又睡著了。在父母的呼喚下,小鵬才緩緩睜開眼睛與父母繼續溝通。隔日父母就帶着小鵬來到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經過醫生詳細檢查,小鵬患有發作性睡病。醫生與小鵬父母溝通後決定採用藥物干預療法進行治療,經過治療小鵬的病情得到極大改善,目前已經投入正常生活學習當中。
27歲銷售長期失眠 出現驚厥有“瀕死感”
“每到夜晚我那眼睛就跟銅鈴似的,有時候望着屋頂幾個小時合不上眼,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着,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久。現在越來越嚴重了。”27歲的王剛(化名)畢業後一直從事銷售工作,由於工作努力,業績一直名列前茅。一次返程途中,王剛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瀕死感”,讓他體驗到窒息、死亡的感覺,高鐵到站後他立即到附近醫院就診。
經過各項檢查,王剛的身體並沒有檢查出任何疾病。家人又陪同王剛來到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醫生得知,王剛從大學時期就患有睡眠疾病。隨着時間的推移及工作的繁忙,他的病情更加嚴重。醫生與家屬協商後,決定為王剛實施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方案。經過系統的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王剛睡眠的問題得到極大改善。
44歲母親一天睡四個半小時 性格暴躁常批評孩子
“每次罵完孩子,看着他那無辜的背影,我都會默默懺悔。每次都會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我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44歲王萍(化名)是一位國企員工,她與丈夫結婚14載,兒子是一名市重點高中的學生。王萍每天下班後都要去照顧母親,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回家。回到家裡後,還要整理家務以及輔導孩子功課,高強度的生活壓力讓她喘不過氣。每天王萍的休息時間只有四個半小時,第二天早起為孩子準備好早餐後立即去單位上班。
隨着時間的推移,王萍緊繃的神經終於爆發開來。最近孩子犯很小的錯誤王萍都會劈頭蓋臉地批評他,孩子時常會感到很委屈。經過夫妻二人商量,他們來到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醫生詳細詢問基本情況後,經檢查,王萍為長時間睡眠不足導致性格暴躁。醫生給王萍開展心理治療,並制定藥物干預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王萍的狀態得到很大改變。丈夫也盡量分擔家裡很多瑣事,一家人又回到了祥和歡快的狀態。
大爺愛傍晚運動 躺下就精神睡不着
“年輕時我就喜歡運動,每天都要堅持跑步。如今退休好幾年,這個習慣我依然保持着,街坊鄰居們都稱呼我‘老健將’,但沒想到運動能讓我添毛病。”65歲王大爺(化姓)是一名退休職工,每天和老伴吃完晚飯依舊會出去運動。近期,王大爺入睡總是困難,常常輾轉反側很久都無法入睡。不僅王大爺睡不着,老伴也被王大爺攪得無法正常入睡。
老伴及王大爺來到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醫生接診後立即詢問王大爺基本情況,詢問後得知王大爺由於運動後導致身體疲憊及精神亢奮,從而嚴重影響睡眠質量。經過心理治療及睡眠認知教育後,王大爺的睡眠質量又回到了正常狀態,老伴的睡眠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圖片由哈市第一專科醫院提供
醫生提醒 改善睡眠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哈市第一專科醫院心理睡眠病房徐佳主任告訴記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良好的睡眠習慣極為重要。作息要規律每天盡量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包括周末。睡前要進行放鬆活動,如閱讀、深呼吸或冥想,以減輕壓力和焦慮。確保卧室安靜、黑暗、涼爽,並且床鋪舒適。睡前幾小時內,避免攝入咖啡、茶、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晚餐宜早且清淡,避免過飽或食用辛辣、油膩的食物。避免過度焦慮,保持良好心態。
龍頭新聞·生活報 見習記者:李曉航;記者:王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