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 | 衛生用品豈能丟了“衛生”底線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一系列衛生用品的質量問題,場景觸目驚心:位於濟寧市梁山縣的“梁山希希紙製品有限公司”銷售被翻新、回收再利用的劣質衛生巾、嬰兒紙尿褲,且數量巨大。同時,商丘市也有多家服飾加工企業生產的一次性內褲,不僅“徒手製作”,甚至就沒有殺菌。

央視財經 圖

而據澎湃新聞報道,山東郯城也有廠家生產銷售低劣衛生巾,多款產品檢測出可遷移性熒光增白劑、黑點和不明污漬等亂象。

在人們的認知中,衛生巾、紙尿褲等衛生用品都是日常貼身使用,應該有着更嚴格的把關,因為衛生用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將直接對人體造成危害。

然而現狀卻是,被曝光的產品可謂與“衛生”毫不沾邊。從報道中可以看到,下腳料、加工垃圾等,被直接做成衛生巾、紙尿褲;生產車間徒手製作不滅菌,還拿“不能直接用手去觸摸”的“槍水”去污;有致癌性的熒光增白劑,隨意就往產品上噴……種種亂象,不一而足。

對於這些衛生用品,事實上存在着明確的強制性標準——gb 15979-2002 《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該標準從產品衛生、生產環境、原材料、生產流程,到包裝、運輸、貯存等各環節,都制定了詳盡規範。只不過,在這些廠家裡,相關規定全都懸空了。

問題還不只存在於生產環節,在造假鏈條上,這些廠家並不“孤單”。比如有的廠家雖然投訴多,但依然可以拿出顯示合格的質檢報告堵住消費者的嘴;有的自誇“打通了企業內部的關係”,所以能做成回收廢料的生意;有的產品則輕而易舉就能上架電商平台,堂而皇之地銷售。

被“3·15”晚會曝光後,濟寧市已成立聯合調查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依法對涉事企業進行查封,控制了企業負責人;商丘市也成立聯合工作組,立即趕至現場,對涉事企業進行查封。

但也要看到,問題衛生用品被曝光並不只在3·15期間。去年就有不少衛生巾品牌被曝出存在偷工減料、衛生狀況存疑等問題,當時也曾引發過一波熱議。

這或許和衛生產品本身的特點有關。比如這些產品的質量,往往需要專業檢測才能發現問題,普通消費者很難直接從外觀辨別;這些產品事涉隱私,也會導致一些消費者“敢怒不敢言”,問題沒有被公開討論。

在澎湃新聞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有廠家負責人稱,自己主要做成人尿布給那些卧床不起的老人使用,“癢了也不知道”。為了賺黑心錢,居然置卧床老人、病人的健康於不顧,令人憤慨至極,也發人深省。衛生用品主要的消費對象是女性、老人和兒童,更應該守住“衛生”的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1日,國家標準《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gb 15979-2024)將正式實施。除了嚴禁使用廢棄材料,新標準中還增加了可遷移性熒光增白劑、ph值等理化指標,從原料、生產到衛生指標等的要求全面升級。

公眾希望不良商家被曝光、被嚴懲,更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監管體系的升級。日常生產的巡查、相關證照的辦理、網絡平台的進駐、廢料處理的追蹤、無良廠家的追責等環節,都應當進一步完善,為消費者守住健康的底線,讓衛生用品真正當得起“衛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