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套、戴手套!致死率或達100%
分類:健康
瀏覽數:2763
許多人都喜歡吃海鮮
對於吃貨們來說
魚、蝦、蟹、貝這些鮮物
口感絕佳,營養豐富
但在自己下廚處理海鮮的時候
還是要多多注意
最近,劉先生就遇到了意外
在買了兩條珍珠斑處理好後
結果魚蹦了一下
手不慎被划了道小口子
導致住院了
劉先生說,當時他只是食指的位置被劃開了一點點口子,並沒有太在意就繼續處理海鮮做飯。到了晚上,他出現了肌肉酸痛、低燒的情況,加上手指腫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趕緊到醫院治療。經過醫生檢查確認,劉先生是海洋創傷弧菌感染。隨後醫生對他進行針對性治療,並通過外敷藥減輕癥狀。據醫生的說法,被海洋魚類、貝類、蝦、蟹等刺傷,或食用了被創傷弧菌感染的產品,甚至傷口暴露在含有這種細菌的海水中,都可能感染此菌。人體被“食肉菌”感染也稱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感染性疾病,“食肉菌”專“吃”脂肪和筋膜,如果不及時清除,細菌會從內部將患者“吃掉”,短時間內就會發展為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有點像颶風或龍捲風,可以摧毀一切。由於創傷弧菌喜歡溫暖的鹹水或微鹹水,所以有些海產品會攜帶此類菌種。感染有兩種途徑,一是身體上有傷口,導致食肉菌趁虛而入;二是生吃貝類,尤其是牡蠣後容易感染。根據相關文獻,感染創傷弧菌後,48小時內死亡率會達到50%以上,如果超過72小時未接受有效治療,則感染的死亡率將會趨近100%。所以,預防和及時急救非常重要。食肉菌的可怕之處就是毒性太強,抵抗力差的人根本無法抵禦,甚至是被一些微小昆蟲叮咬,食肉菌都可以從這些小小的傷口進入人體吞噬生命。近幾年,“趕海”正悄然興起。“趕海”,簡而言之就是在海水退潮時,人們沿着海岸線或踏入淺灘搜尋被潮水暫時“遺棄”的海洋生物,如貝類、螃蟹、小魚等。社交網絡上有不少人曬出自己“趕海”的“戰績”。這種愛好看似愜意,實際上也極具被感染的風險,稍不留神就會在趕海中受傷,並感染創傷弧菌。除此之外,這些海鮮中還可能存在海分枝桿菌,感染後主要引起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害。醫生提醒,如果本身就有傷口,海分枝桿菌就可能鑽進皮膚裡面,引起慢性的感染,就是感染性肉芽腫,出現一個疙瘩,然後反覆潰爛,治療也非常困難,治療的時間也很長。不少患者反映,在剛剛受傷時,傷口局部會有刺痛、麻木的感覺,但是很多人並不太會在意。經過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腫脹一旦突然增大很多,甚至出現發熱這些癥狀,那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是感染了創傷弧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被海鮮扎傷比較常見,但真正引起嚴重感染的並不多。一般來說,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留言區見精彩互動
▌來源:極目新聞、第一現場、壹深圳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