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陰陽過半,重在調和,養生少不了通、調、養

春分這天正好晝夜平分,陰陽各半,節氣特點是陰陽平衡。所以春分養生應順應節氣特點,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講究“平和”,以和為貴,以平為期。

此時正是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機。中醫建議,春分節氣可通過通、調、養的養生方法,幫助保持臟腑的陰陽、氣血平和、功能旺盛。

春分養生,注重“通調養”

“通”陽氣

春季陽氣升發,此時保持陽氣暢通才能維持臟腑陰陽平衡。調理方式可以從飲食及經絡兩個方面進行,尤其對於血瘀、痰濕、氣鬱體質的人來說。通過飲食調養和經絡暢通,才不至於因臟腑陰陽失衡而出現諸多病症。

飲食調理:飲食要順時養生,要遵守“春夏養陽”的原則,適當吃一些味辛性溫、入肺經的食物,幫助溫補陽氣助陽升發。李時珍《本草綱目》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

經絡調理:經絡暢通是保持臟腑陰陽平衡的根本要素。疏通經絡的方法包括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使精氣暢達全身,打開瘀堵、清除結節,來達到助陽的作用。日常可以疏通人體最大的陽氣出處膀胱經。

“調”肝氣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肝與情志有直接的聯繫,所以春季調養肝氣的關鍵在於要保持心情舒暢豁達,要忍急戒怒,也可以按摩穴位來調養肝臟,從臟腑機能的角度保持肝臟的活動正常,達到疏肝氣的目的。

日常可按摩太沖穴、合谷穴、期門穴、三陰交穴,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此外,春季艾灸也是春分養生好方法。

肝氣暢通會調節大腦皮層功能,人體胃液的分泌,使黏膜血管充盈。所以學會調節自己情緒,保持肝氣暢通十分重要。

“養”脾氣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寫道:“當春之時,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分前後,雨水增多,空氣的濕度升高,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容易被濕氣困擾,所以需要養脾氣。

可在飲食上多吃性溫味甘的食物,如:糯米、山藥、黑米、紅棗、核桃、雞蛋等食材,幫助脾胃恢復機能。另外,春天應少吃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