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老師長肺結節險被“過度治療”,省立專家:發現肺結節別稀里糊塗就切

這些年,隨着肺部CT的普及,

不少朋友體檢後驚訝地發現,

自己一向自詡健康的肺部

多出了一個叫

“磨玻璃結節”的小東西。

上網一查,

又被各種“癌變、早期腫瘤”的詞彙

攪得茶飯不思、心神不寧。

這磨玻璃結節究竟是雷,

還是一場虛驚呢?

拿捏不準的肺結節讓他茶飯不思

2019年,在泉州任教的王老師(化名)在一次體檢中發現了右上肺的結節。聽說有些肺結節屬於“癌前病變”,本就認真嚴謹的王老師不敢怠慢,一直定期體檢,密切關注它的變化。

然而結節的變化看起來並不樂觀,個頭已超過1cm,從影像學報告上看,它的樣貌看起來也十分唬人:有毛刺狀突起!這張牙舞爪的,儼然不是什麼“善茬”。不僅如此,CT檢查發現左下肺還新增了一個混合磨玻璃結節,這讓王老師的擔憂又平添了幾分。

拿着影像檢查報告,王老師跑了不少醫院,有醫生考慮王老師的肺部結節為惡性,建議手術切除。醫生的話讓王老師內心焦躁不安,一心想早日去除體內這個“不定時炸彈”。經多番打聽,王老師慕名找到了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福建省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謝寶松。

保守治療後 結果發生戲劇性變化

鑒於王老師肺結節的情況較為複雜,謝寶松組織了胸外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與放射科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

會診中,專家們調閱了王老師先前的CT影像仔細比對,發現他的肺結節雖有惡性的可疑,右上肺結節雖然有毛刺征,但表現為長毛刺,且歷經4年病灶無進行性增大,而略有縮小,綜合考慮為良性病變纖維硬結可能性大。左下肺新增混合磨玻璃結節不排除炎性結節的可能,胸外科主任潘小傑會診後也給出了無需馬上手術的建議。

因此,幾個學科專家商議後,決定先讓王老師服用一個療程的抗炎藥物保守治療,以觀其變。

在一個療程的保守治療完成後,王老師再一次來到省立醫院檢查複診,左下肺混合磨玻璃結節明顯吸收,“這說明該結節確實是炎症導致。”

看完複查的胸部影像,謝寶松將診斷結果告訴了王老師。

原本要手術切除的結節,如今在藥物的治療下縮小了,還排除了惡性的可能,這戲劇性的變化讓王老師不禁長舒一口氣,放下了長期積壓在心中的大石。

判斷結節良惡性不能只看外貌

在臨床中,謝寶松遇到了許多如王老師一樣的患者,因對肺結節的認知較為片面,一聽說磨玻璃結節或結節上有毛刺,就馬上與肺癌關聯起來,甚至個別醫生對此也一切了之,可以說是到了“談磨色變”的地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提到一個現象:“在某些大城市、某些醫院,一發現肺部小結節就切掉,糊裡糊塗地切完後發現,有的是肺癌,多數不是,存在過度治療。”

事實上,體檢結節檢出率在40%-60%之間,其中惡性結節只佔3%-5%,肺結節過度切除率達20-40%。

“判斷肺結節的好壞,除了看形態、大小,還要結合結節的密度、結節中有無血管、實性成分佔比等影像學結果綜合判斷,當發現肺結節時,尤其是第一次發現,建議找專科醫生,尤其是有多學科討論平台的醫院進行綜合判斷診療,不用過度慌張,避免過度治療,也避免誤診、漏診。”謝寶松說。

來源:福建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