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走親訪友的同時如何做好健康防護?春節期間飲食起居有所變化,如何通過中醫進行調理與保健?2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和健康提示有關情況,並對春節期間的健康管理作出提醒與建議。
熬夜多、煙酒多、大魚大肉多
春節巧用中醫調理保健
張忠德表示,春節“三個多”,分別是熬夜多、煙酒多、大魚大肉多,這“三個多”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我們知道,熬夜是最傷肝傷腎的,最容易引起喉嚨干、眼乾、夢多等癥狀。”他建議,熬夜的時候可以口服經典藥方,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也可以用沙參、麥冬、石斛、百合煲一些肉湯喝,達到滋陰補腎的作用。此外,他介紹,平時熬夜的時候可以揉一揉三陰交穴位,就是在內踝尖上四橫指的位置,一次按摩十來下,每天按摩兩三次,可以降虛火。
他指出,抽煙多會傷肺,引起喉嚨干、口乾這些癥狀,傷肺陰,所以要用雪梨、蜂蜜來滋肺陰,也可以口服沙參麥冬丸等經典方,或用雪耳、雪梨來煲肉湯喝,潤肺潤燥。
喝酒多損傷脾胃,要化痰濕,所以在喝酒的時候喝一點米湯水、白粥、小米粥等,放一點生薑、陳皮一起煲,它可以解酒。“還可以用中藥,我們叫做葛花,葛花煲陳皮,煮水喝消除對脾胃的傷害。”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多,大魚大肉傷脾胃,造成食滯,食滯化火,所以出現腹脹、胃脹、口乾、口苦等不舒服,這時候就要消食、清胃火、健脾,可以用市面上的山楂丸、健脾消滯片等很多消食健胃的中成藥,在家裡也會用麥芽、山楂來煲水喝,也可以用一些陳皮、生薑、雞內金煲水給小孩、老人、大人喝,達到消食的作用。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 張忠德 圖源:中國網
今日立春,應注重祛濕健脾
張忠德表示,立春的氣候特點是風寒,春濕慢慢起來後,人體的陽氣開始升發,這時候臟腑肝氣偏旺、脾胃偏弱。
“所以,我們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幾個問題,繼續防風寒、祛濕氣、舒肝氣、健脾氣。”具體來說,就是祛風寒,要用民間常見的姜、陳皮、蔥煮水喝;祛濕氣,在這個時候會吃很多肉,比如羊肉、牛肉、雞肉等,獲得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健脾胃、祛濕氣,這時候可以搭配一些蘿蔔、玉竹、麥冬、沙參、百合一起來煮,也可以搭配甘蔗一起煮。
南方地區現在濕氣重,在“回南天”天氣中,濕氣相當厲害。張忠德提醒,祛濕力度還要更大,要用好陳皮、薏米、扁豆、淮山等健脾祛濕的食材;疏肝氣,可以做一些運動,春天以後肝容易郁,我們要保持心情舒暢,唱歌、練八段錦、練太極拳,讓心情舒暢起來,主要是以這幾個要點為主。
專家研判:流感預計在春節前後降至較低水平
此外,當前正值春節前返鄉高峰,國內南北互跨旅遊熱潮持續,還有遠赴境外觀光旅遊。人群大規模流動和聚集容易加速呼吸道疾病傳播,春節前後呼吸道疾病仍會保持一定的流行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指出,近期,我國新冠疫情呈低水平波動,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人數回落。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診療工作繼續保持平穩。
目前我國新冠疫情仍然呈低水平流行,但近期病例報告、哨點醫院檢測陽性率等監測數據有小幅增加,提示新冠疫情呈現上升趨勢。目前,我國本土病例中新冠病毒的JN.1變異株已經成為優勢的流行株,感染病例主要是以輕型為主。隨着春節前後人員跨區域流動和人群聚集性增多等因素影響,預計新冠疫情將逐步上升。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表示,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急性呼吸道疾病形勢在2023年12月上旬達到高峰以後連續2周有所下降,12月底小幅回升,持續高位波動,近三周有所下降。其中,流感呈回落趨勢,但仍是當前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最主要病原體,其他的呼吸道疾病處於較低水平。專家研判認為,2月份我國將繼續呈現多種呼吸道疾病交替或共同流行態勢,其中,流感預計在春節前後降至較低水平。
采寫:奧一新聞記者 林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