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飲食重點各不同,看看營養科的康叔怎麼說!

通過合理營養維持健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對於一日三餐,不要矯枉過正,偶爾多吃了一口,少吃了一口,無關緊要,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不過,在一日三餐大體能量分配上,大家要做到心中有數並長期堅持。膳食指南建議,早餐提供的能量應佔全天總能量25%~30%午餐佔30%~40%、晚餐佔30%~35%。


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三餐可以這樣吃。


早餐:一定有,蔬菜不能少


早餐一定要吃,不吃早餐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風險比規律吃早餐的人增加40%。早餐的時間可以安排在6:30~8:30之間,用餐時長可在15~20分鐘之間。


早餐中建議有蛋、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及粗細搭配的主食,對於晨起胃口小、沒食慾的朋友,也可以把雞蛋或牛奶其中之一挪到上午當加餐吃。


圖片來源:本號編輯拍攝


早餐非常容易忽略的食材是蔬菜,建議確保餐餐都有蔬菜,營養才更加均衡,也有助於餐後血糖水平更平穩,避免餐後出現犯困。早餐攝入的蔬菜,建議生重在100克以上。


我每日的早餐就能有5種以上的食物,包括至少2種主食(如全麥麵包燕麥粥蒸紅薯等)、雞蛋、牛奶(或無糖豆漿低糖酸奶)、至少2種以上的蔬菜(如黃瓜、西紅柿、生菜等),有時還有豆腐醬牛肉


圖片來源:康叔拍攝

午餐八分飽,西式用餐很必要


基於健康考慮,午餐吃七八分飽比較合適。


午餐可以採用西式用餐方式,將所有菜類分量裝在同一個盤子里,這樣不但能達到營養均衡,又能輕鬆控制食量,如果再放慢用餐速度,自然容易得到飽足感,可避免吃過量。


圖片來源:康叔拍攝 圖片來源:康叔拍攝


晚餐遵循“清淡至上”的原則


晚餐不可過於豐富,盡量吃得清淡一些,不能太濃汁厚味,適當吃些肌纖維短、好消化的海產品、瘦肉、蛋類都可以,少吃肥肉,也可以用豆製品替代部分肉類。


晚餐的時間最好不要晚於20點吃完。晚餐的進食內容應以粗雜糧、蔬菜、菌菇類、薯類食物等低能量食物為主,主體一定要是蔬菜。對於消化功能弱的朋友,晚餐的粗雜糧量可以適當減少。


晚餐還是平衡早午餐的好機會,因此在食物種類上,最好選擇與早午餐不同的蔬菜、肉類等。


也可應用“3+3進食法”


對於一些消化功能比較弱的朋友,也可採用“3+3進食法”,即三餐之外再加三餐,有助於消除飢餓感,減輕對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渴望,還可避免低血糖。


加餐要選低能量食物,一般都是些簡單便捷的食材,例如黃瓜、西紅柿等可以生吃的蔬菜或者西瓜、蘋果、梨、獼猴桃、草莓等低糖水果,也可以是湯粥類或奶製品、雞蛋、原味堅果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原有三餐食用量的基礎上加餐,而是把原來三餐的食物總量,分散到六餐中去,這樣才不會造成總熱量超標。


例如,將早餐的雞蛋放到10點左右加餐;減少午餐主食,下午加餐添一份紅薯;晚餐少喝些湯粥,8點左右可加一杯牛奶。過了晚上8點之後,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就盡量不吃東西了。


這樣做,攝入的總熱量不變,但是能量的攝入更加均衡,可以避免兩餐間出現飢餓感或低血糖。


當然,選擇一日三餐還是一日多餐,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酌情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

於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