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見有病人說,自己“虛不受補”,稍一服補藥便有上火的癥狀,出現諸如流鼻血、咽喉腫痛、大便乾燥或是痰多、胸悶,頭蒙失眠等癥狀。這是怎麼回事呢?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之謂也。“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着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藥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濕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癥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葯,使其腸胃中的濕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乾淨,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藥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
治療雖雲“虛則補之”,但溫熱葯均不能接受,藥性略溫,即感“上火”而出現熱象,此熱葯重傷其陰之故。
如虛不受補之體,又患虛性腎病,則桂附等溫熱葯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補、清補之品,如生地、天冬、麥冬、石斛等,緩緩調補之。又患脾胃病虛不受補之體,如人蔘、党參均不可用,經濟條件好者用西洋參,條件差者可用太子參;白朮較燥,可用焦白朮;扁豆健脾,嫌其空氣,改用扁豆花,其他亦多用花,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
治慢性病用藥之量宜輕,服藥見效後,逐漸加大藥量,治療虛不受補之人,當如此。
為什麼會有虛不受補呢?這裡面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要理解,所謂補藥是補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有治療某些病(特指虛證)的作用,它並不能醫治百病。
故補藥也和其它葯一樣,有它一定的效能和適應範圍,也有時會有某些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用之不當,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古人說:實而誤補,因必增邪。即使病人有些虛證,但以邪實為主,辨證不明,若驟用補藥,會產生閉門留寇助長病邪的副作用。
還有一種大實證,也有時表現出一些虛證的假象,這是真實假虛,正如古人所說的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像這樣不應補而補之,就會出現虛不受補了。
其次,要辨別虛證的分類。
如一般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類。而且要根據虛證的患病部位:如心氣虛、肺氣虛、脾氣虛;心血虛、肝血虛;心陰虛、肺陰虛、胃陰虛、肝陰虛、腎陰虛;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基本類型。
故補藥也要分為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四大類。
如果不辨氣血陰陽,不分五臟六腑,隨便施補,不但不能補其正氣,且會加重陰陽失調,損害正常機能,破壞機體平衡,使病情加劇或惡化。
如陽虛者,是陽虛而陰偏盛,如誤用滋陰葯,就會助長過盛之陰,重竭其陽,使陰虛加重。
反之,陰虛者,是陰虛而陽偏盛.如誤用助陽葯,等於火上澆油,陽氣更盛,耗傷陰精,使陰虛加重。
故濫用補藥,或補不得法,也是會造成虛不受補的後果。
第三,人體是一個統一有機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
如氣虛可導致陽虛,故陽虛多兼氣虛。血虛可導致陰虛,陰虛者多兼血虛。但還有氣血兩虧,陰陽俱虛,甚至幾臟同病等錯綜複雜情況。
這裡需要分清標本,不能顛倒標本關係,亂投補藥。
複雜的虛證中,有先後主次,輕重緩急之分。治療時要根據不同情況,採用單純針對主要矛盾,或主次兼顧,或虛則補其母等方法。
如正虛邪實,正虛是主,宜先扶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正復則邪去。
邪實為主,則宜先祛邪,為正氣恢復創造條件,邪去則正安,此則以攻為補。
正虛邪實並重時,則又宜攻補兼施,使邪去正復,故攻補不能偏使。
第四,治病當保胃氣為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機體營養之源。
即藥物也要經過脾胃運化,才能輸布全身,故用藥要注意不能損害脾胃功能,古有“胃氣一散,則百病難施”之誡。
切記保護胃氣的重要,益氣須忌壅滯,養血須忌滋膩,滋陰須忌苦寒,助陽須忌泄氣。
如虛證又兼脾胃有病,宜先調理脾胃,或調理脾胃為主,兼顧他症,這樣始能照顧全面。
當病人體內各種病邪偏重時,先去邪,再補虛。比如當有表實邪需要發散解表,或是有實積宿便需要通下攻里、有水液停滯需要利尿通淋、有痰食積聚需要消導的時候,滋補方是不適宜的。
如果是在服食之前,則需要先服幾劑湯藥,去邪開路;如果是在服食之中,感染了風寒等邪氣,或是起居不慎,或是情志不節,或是飲食失度,造成實邪聚積,則需要停服滋補方,另服湯藥調理之後,再續服。
所以,在此提示大家:感覺自己身體弱,滋補切莫盲目,最好找有經驗的中醫諮詢或調養,最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