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玩笑!用別人的糞便治自己病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本人身體健康、家族沒有遺傳病,情緒穩定心理健康,飲食上不能吃辣、不能喝酒抽煙,生活上要規律,就連熬夜也要盡量避免……

南京醫科大學,有這樣一群百里挑一的學生志願者,他們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去指定的地點“出恭”。

拉出的“健康好便”被立刻裝入密閉無菌的罐中,通過傳遞窗送入自動化“糞便加工流程”,提取出“糞菌”,以膠囊口服或懸移液等方式移植入患者腸道內,通過重建患者腸道菌群進行腸道自身疾病治療。

一個看似魔幻的場景,一項“有味道”的技術,在醫學上早就被證實有效,糞菌移植在2013年首次被寫入《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發表的“艱難梭菌感染治療指南”,還被《時代》雜誌評為2013年度“十大醫學突破”之一。

醫生挽救危重感染患者。圖片來源:南醫大二附院

苛刻的捐糞條件

“捐獻糞便,日入3位數,月入6千多!”近日,西安某醫院推出的“糞便菌群志願者招募”通知引發社會關注。

招募糞便是為了進行糞群移植(FMT),據了解,中國“收購大便”的機構有十多家,分布於南京廣州上海等地,其中,位於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中華糞菌庫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菌群移植平台。

糞菌移植的試驗實踐,關鍵在於健康的糞源。

南醫大二附院微生態學科主任張發明告訴記者,糞便捐獻要求極為嚴苛,他們每年都會招募糞便捐獻者,通過體檢和測試的概率僅為2%—4%。

在中華糞菌庫,記者模擬了一回糞便捐獻者的篩選過程。

首先要進行問卷初步篩查,志願者要填寫一份問卷,內容包括年齡、職業、健康狀況、排便習慣,甚至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等,問題非常詳細。

經過問卷篩查後,一部分被挑選出來的志願者就進入當面篩查環節,醫生會像嘮家常一樣進行更詳細的詢問,也會對志願者進行目測篩查,包括臉上有痤瘡過敏性鼻炎等都會被剔除。

最後進入醫學檢驗篩查,相當於做一次全面的體檢,從身體到心理全面檢查,之後才能成為合格的糞便捐獻者。

這就完了?並沒有!

入選之後,還要進一步對捐獻者進行定期監控篩查檢查,捐獻者在整個捐獻周期都要恪守良好的生活方式,吸煙、飲酒、燒烤都可能造成便源不合格。

在嚴格的篩選下,每100名候選人中,只有2—4名合格的捐獻者,比獻血和捐精還要嚴格。

遺憾的是,公眾對糞菌移植技術的認知度依然很低。中華糞菌庫對中國6所醫學院校的1828名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47.76%的醫學研究生在本次調查前未曾聽說過“糞菌移植”。目前糞菌捐獻者主要為醫學院校的大一大二學生。

微生態醫學科建立人類菌脈會客廳,科普“看不見摸不着”的微生態,提高大眾認知。圖片來源:南醫大二附院

糞便提取“葯”能治哪些病

在張發明的手機里,能查詢到中華糞菌庫的實時信息,記者翻看發現,每天都有十幾條來自全國各地的求援信息和發往各地的出庫信息。

“糞便在智能糞菌分離系統中,進行自動過濾分離,僅需1小時就能分離出菌群混懸液,也可以根據需要製成凍干菌粉,灌裝在膠囊中。”張發明告訴記者。

最早,糞菌移植用於治療艱難梭菌感染。這是一種超級細菌,經常出現在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過去對於這種病人一般使用更為強大的抗生素,但還是會有30%的病人複發,一旦複發就無藥可救。

目前,艱難梭菌感染在美國較為高發,每年約有100多萬人染病。隨着中國抗生素使用量越來越大和醫生重視對艱難梭菌的檢測,感染人數也迅速上升。

2023年9月,消化疾病雜誌(JDD)發布了張發明團隊向全國提供糞菌移植新技術洗滌菌群移植救治艱難梭菌感染的研究結果,表明洗滌菌群移植對超過90%的艱難梭菌感染患者有效。這一項讓糞菌移植“更乾淨”的新技術,提高了技術的安全性。

此外,糞菌移植對於除外艱難梭菌感染的疾病也有明顯療效,潰瘍性腸炎克羅恩病、腸應激綜合征、便秘等都納入治療範圍,而這些病症在過去一直缺少有效治療的藥物和手段。

在臨床上,還有很多癌症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出現放射性腸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許多患者大便出現膿血,出血量非常大,導致患者腹痛、貧血、免疫力下降。對於這類腸病,南醫大二附院的醫生會採用糞菌移植的新技術洗滌菌群移植,向患者結腸或空腸插入導管,進行無創移植菌群,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以通過這根留置管,在一個療程內重複給葯。

對於非傳統消化科的疾病,比如自閉症、癲癇、厭食症、糖尿病等,也有不同程度效果,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內在關聯,就是“菌群失調”。

近年來,“腸腦軸”的學說受到廣泛關注。腸神經系統包含5億多個神經元,腸神經系統中已經確認的神經遞質有40種。腸道菌群刺激腸神經系統,還能產生直接生成神經遞質對大腦發揮調控作用,因此被稱為“第二大腦”。

此外,腸道菌群數量以百萬億計,和人體細胞數量相當。細菌種類超過1000種。“這些細菌和細菌代謝物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神經、免疫系統中,這是我們糞菌移植的科學基礎,通過輸入健康菌群,從而重建腸道微生態系統。”張發明說。

2012年11月,張發明成功實施了國內具有現代意義的首例糞菌移植。一位受克羅恩病困擾8年的病患,經胃鏡移植其子的糞便菌群。術後3小時,腹痛明顯緩解;12小時,相關癥狀幾乎消失。病患隨即出院。此後,糞菌移植的治療案例逐漸增多。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0000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相關疾病的科研仍在持續推進中。

編輯:張琦琪

審核: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