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 立秋暑氣未消盡,宜益氣補筋養脾胃

【立秋哲思】:暑往秋至,物極而變,物生為化。立秋,天地間陽消而陰長,由陽轉陰而漸顯。立秋,是隱含着新生之始。以退為進,蓄勢待發。這就是立秋的智慧。

8月8日,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意味着暑去秋來,自然陰陽之氣開始轉換,陽氣由夏季外散的狀態逐漸轉為內收,而陰氣開始漸長。在這樣一個節氣里,五形人體質該如何養生呢?

五形人 · 體質判別

首先,我們先來辨別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體質,可參照下表進行簡單辨別。

立秋 · 養生大則

精神調養:宜收斂神氣,神志安寧,適應秋季清肅的氣候特徵。

起居調養: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不宜烈日下長時間勞作,不宜大汗淋漓。

運動調養:可逐漸增大運動量,但仍應避免過度汗出。

飲食調養:宜助氣補筋,以養脾胃。此時可少吃薑、蔥、辣椒等辛味食物,可多食酸、鹹味食物,如大麥黑豆豇豆、鴨子、海帶等。

五形人 · 立秋養生要點

木形人:補肝陰

精神調養:宜安靜神氣,忌憂鬱惱怒,家庭間的溝通、交流、互動也十分重要。

起居調養:減少勞作,早睡覺,晨起後舒緩四肢,順應秋天自然界的陰陽變化。

運動調養:早上起床後宜到室外活動,配合各種拳操動作,進行有節律的呼吸調息,吐故納新,能改善肺部功能,增強體質。

飲食調養:宜多食具有健脾益腎補肝,養陰生津功效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如大麥、黃花菜椰菜花、西蘭花、苦瓜、水蜜桃、菠蘿、葡萄等。

葯膳可選陳皮荷葉瘦肉湯冬瓜300克,陳皮25克,干荷葉15克,豬瘦肉200克。干荷葉、陳皮洗凈,用煲湯袋包好;冬瓜去皮洗凈,切塊;豬瘦肉洗凈,切小塊,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時。有清熱消暑、理氣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益氣生津

精神調養:宜平心靜氣,適當飲合歡花茶梔子花茶悅情暢志。

起居調養:避免勞作太過、大汗淋漓,要適當補充水分,如淡茶水、清粥水、涼開水等。另外,儘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就盡量不要穿長袖。

運動調養:立秋節氣仍應少運動,以靜態運動為主。

飲食調養:宜多吃消暑生津,益氣養肝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可多食冬瓜、蕃茄、菠蘿、香蕉、草菇粉葛、鴨子、蕨菜等。

葯膳可選擇薏米丹參瘦肉湯:豬瘦肉250克,薏米30克,干荷葉15克,丹參15克,精鹽適量。豬瘦肉洗凈,切小塊,薏米、干荷葉、丹參洗凈,用煲湯袋包好;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清熱祛暑、健脾活血的功效。

土形人:清熱祛濕

精神調養:放鬆心情,豁達樂觀,保持心境愉快,使神志安寧。

起居調養:注意控制飲食,避免大量汗出。另外,夜間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以免脾胃受寒。

運動調養:可在清晨或傍晚陰涼的地方進行低強度運動,如散步、踢毽子等運動,避免大量汗出。

飲食調養:宜進食具有益氣消暑生津,清熱祛濕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可冬瓜、鴨肉薺菜茭白、苦瓜、沙葛蓮藕、玉米、水蜜桃、綠豆等。

葯膳可選擇白茅根湯: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薏米30克,瘦肉200克,鹽、生薑各適量。把白茅根、玉米須、薏米洗凈,用煲湯袋包好;瘦肉洗凈,全部用料放入開水鍋內,大火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調味後即成。有清熱祛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金形人:益氣養肺

精神調養: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調養:穿着清爽,但也要避風防寒,除了少食生冷涼食之外,還應少用風扇冷氣,避免冷水浴。另外,建議早睡早起,晨起時宜伸展四肢,順養肺氣。

運動調養:宜進行低強度的伸展運動,宜選擇廣播體操八段錦等,以利於肺臟宣發、肅降功能的調節。早上起床後宜到室外活動,配合各種拳操動作,進行有節律的呼吸調息,吐故納新,能改善肺部功能,增強體質。

飲食調養:宜多進食具有益氣養肺、養陰生津功效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可多吃絲瓜百合薏苡仁、胡蘿蔔、荸薺、西紅柿、葫蘆瓜等。

葯膳可選擇西洋參石斛飲:西洋參10克,石斛10克,白茅根30克。將西洋參浸透切片;石斛、白茅根洗凈;將上述材料放入燉杯內,加入清水約250毫升,放入適量白糖(糖尿病可不放),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5分鐘即成。有益氣生津、除煩熱的功效。

水形人:益氣養肝祛濕

精神調養:宜心胸開闊,性情開朗,避免悲憂傷肺,思慮傷脾。

起居調養:早睡早起,避免卧睡貪冷。還要避免大汗出,以防傷津耗氣。

運動調養:可進行低強度運動,避免運動後大汗出、汗出當風,以防風寒濕熱入侵,致使關節酸痛。

飲食調養:宜多進食益氣養肝、清暑祛濕的食物或葯食兩用之品,如南瓜、黃瓜、豇豆、西蘭花、椰菜、鴨肉、黑豆等。

葯膳可選擇豬苓桑葚牛肉湯:豬苓30克,桑葚15克,炒薏苡仁30克,芡實20克,牛肉100克,生薑10克,精鹽適量。將牛肉洗凈,切成小塊;其用料洗凈;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小火煮2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有養陰利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池曉玲

廣東省中醫院肝病科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廣東省名中醫,嶺南名醫,主任中醫師,教授,二級正高,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全國第六批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廣東省首批名中醫師承項目指導老師,廣東省中醫師承“薪火工程”指導老師,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中醫哲學訪問學者,國家中醫肝病重點專科協作組組長。

兼任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評審專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肝病專委會副會長及方藥量效研究專委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及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肝病分會副會長,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肝膽疾病健康促進專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藥學會中醫肝病用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保健協會首席專家顧問、廣東省保健協會健康服務示範基地首席專家等40多個學術任職。

從事中醫臨床研究工作40餘年,堅守中醫原創靈魂,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推進中醫肝病的傳承發展,創立多維立體系列療法體系及其創新性學術思想,建立以辨證論治為主導的“預測-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一體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療效顯著。擅長中醫辨證施治、中醫心理治療、情志療法、中醫外治法、葯膳食療、養生保健,提出並實施中醫多維立體系列療法體系治療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曉玲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張朝臻 謝玉寶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庄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