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狠活”!中風後偏癱的李奶奶穿上了仿生技術外骨骼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治療中心,飽受腦卒中偏癱折磨的李奶奶,正穿着一種新型下肢康復外骨骼接受步行訓練。這套康復器械是由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樂行康復團隊研發的一種剛柔混合式驅動的新型下肢康復外骨骼。在未來幾個月里,李奶奶每日會穿着這套外骨骼進行約40分鐘的偏癱康復訓練。

完成當日的康復訓練後,李奶奶說:“這套外骨骼穿着很舒服,之前走路右腳經常不自主打彎,穿上之後走路不費勁,而且還很輕便。”

其實這套外骨骼里的“黑科技”遠不止這麼簡單。該團隊介紹,這套外骨骼同時具有氣囊仿生技術、人機多角度數據監測檢測技術和自研自適應控制算法三大“黑科技”技術

樂行康復團隊研發的外骨骼創新地引入了仿生肌肉氣動式柔性驅動,通過人機雙側多角度數據監測建立的康復模型以及基於康復模型頻譜調製分區自適應算法,以仿生肌肉氣囊為橋樑,為外骨骼打造了一個剛柔並濟驅動系統,最大限度減小人機交互力降低肢體損傷率,讓人體-外骨骼氣囊-外骨骼支架完美協同。

這套外骨骼同時集驅動支架模塊、全包覆仿生肌肉模塊、輪椅助坐模塊於一體。滿足患者不同康復階段的使用需求,在軟癱期通過按摩理療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在硬癱期加入早期訓練,起到預防關節黏連的作用;在康復期加入助坐模塊有效幫助患者恢復下肢整體功能。最大限度優化患者實際體驗,提高舒適度。

該輔具將有效預防偏癱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多種併發症,大大提高康復質量,縮短康復時間,為偏癱患者早期康復,重返運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該下肢康復外骨骼由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學生團隊——樂行康復團隊研發,隊伍由劉星語同學組建。這支融合智能醫學工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自動化等專業的多學科交叉團隊在二附院骨科郝亮醫師和先進制造學院毛志偉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智能輔具研發工作。

團隊負責人劉星語說道:“在我國,每年有數百萬偏癱患者面臨康復困境,在長期的康復過程中喪失康複信心,同時面臨多種併發症折磨。解決這些併發症,改善患者康復現狀是我們團隊研發產品的初衷。看到我們的發明能為患者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感到團隊的努力得到肯定,我感到十分高興、自豪。”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樂行康復團隊積極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社會實踐中,團隊成員長期走進醫院、社區和敬老院,參與多次義診、科普等志願活動,為老百姓講解偏癱康復知識,並將創新產品提供給偏癱患者體驗使用,受到患者好評。


來源: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作者: 劉星語、萬歡、徐州

通訊員:舒羿

編輯:陳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