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10日訊“我孫兒有救了,他終於能吃東西了!感謝醫生們,是你們給了他活下去的機會……”2月10日,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消化內科病房,張奶奶如釋重負地將前來查房的醫生的手握得緊緊的,言語間為醫務人員不放棄而感激萬分,也為孫兒重獲新生而熱淚盈眶。
腦癱小伙吃排骨被卡住食道
醫院決定“最小代價”救治
據了解,張奶奶的孫子劉石(化名)22歲,江夏區湖泗人。因出生時難產導致腦癱,智商停留在3歲小孩水平,出生後便由爺爺奶奶撫養,家裡經濟上較為困難。大年初一當天,家裡準備了豐盛的團圓飯,劉石看到桌上最喜歡的紅燒排骨,開心地抓起來便往嘴裡塞……誰知,就是因為這塊排骨,讓全家陷入窘境。
“起初以為他是胃受涼了,在家嘔吐了好幾天,後來完全不能夠吃任何食物,只能喝一丁點的水。這才想起要到醫院來看病,可沒想到情況這麼嚴重。”病床前,奶奶紅着眼眶輕柔撫摸着劉石的腦袋講述事情經過,懂事的劉石也“咿咿呀呀”像是訴說著些什麼……
“患者有腦癱及癲癇反覆發作的病史,長期有流涎,無法正常表述;入院時已經出現發熱,CT檢查可見三個層面不規則異物,成倒錐型,牢牢嵌頓在食道中上段,如果行胃鏡取出,有可能出現出血、穿孔等嚴重併發症。”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付萍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劉石的特殊情況,立刻請示院領導,看是否能以“最小代價”為患者解決問題。
右二為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宋軍教授、右三為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付萍。
首次胃鏡取物失敗
家屬想要放棄手術
“建議再次行頸部+胸部CT,明確異物位置,如胃鏡取出失敗,只能行外科手術”“可以先嘗試胃鏡治療,重症監護室將全程保駕護航,術後有需要可留觀重症監護室”……在該院院長助理韓傳鋼主持下,胸外科、重症醫學科、放射科、麻醉科、消化內科等多學科會診,商討治療方案;同時,付萍主任也與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宋軍教授取得聯繫,詳細彙報了劉石的病情及治療計劃。
“對於這樣的特殊人群,我們更應盡醫者仁心的人道主義精神,減免患者的部分費用,以全力救治患者為主。”該院院長助理韓傳鋼在會上強調,並着手協調費用減免及相關診療事宜。
多學科會診。
2月6日,在多學科團隊協助配合下,付萍主任為劉石做了第一次內鏡探查,可進鏡後的情況遠比想象的更糟糕,食管組織嚴重損傷且水腫嚴重,整個食管幾乎被異物“撐滿”,完全沒有給醫生進行“鉗取異物”的操作空間。一時間,胃鏡下一次性取出異物陷入僵局。付萍主任多次嘗試無果,無奈終止“胃鏡取異物”的治療方案。
“手術?需要幾萬塊!”家人聽到這個結果後,陷入久久沉默;一向要強的奶奶也忍不住抹起眼淚,“要不我們還是放棄吧,養這麼大已經很不容易了……”
多學科團隊聯手
協和教授親自執鏡
“你們先別急,要不我請協和教授再試一次?”聽到家屬準備放棄治療,付萍主任深感惋惜,提出請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宋軍教授再試一次的建議。得到家屬同意,付萍主任立刻再次撥通宋軍教授的電話……
手術中取出的骨頭。
“可以說,這是我處理過的最難的異物取出術!”8日下午,春雨使然,體感依舊嚴寒,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胃鏡檢查中心,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宋軍教授卻是滿頭大汗,一次次調整角度,一次次更換器械,一次次鉗取嘗試,忙碌了一個多小時,嵌頓在劉石食道半月余的異物(碎排骨片)終於取出來了。“異物完整取出,食道無殘留”,隨着宋軍教授艱難地從內窺鏡通道將長徑近3cm的“錐形排骨片”取出,在場的來自不同學科、全程守護的數十名醫務人員懸着的心終於落地,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整個內鏡中心。
“能通過胃鏡取出異物,對患者及家屬都可謂‘最小代價’。”心有餘悸的付萍主任指出,對於這類患者,飲食要有規律,要按時進食,進食姿勢要合適,以免姿勢不當導致窒息。同時,盡量選擇易於消化的流質食物,避免食物過於粗糙,卡住喉嚨。遇到這類問題,應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長江日報記者關曉鋒 通訊員陳林 熊帆 唐甜)
【編輯:余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