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健團隊進行的研究顯示,與中國心衰註冊I期研究(2012~2015年)相比,中國心衰註冊II期研究顯示出中國心衰質量有所改進,反映了中國成人心衰住院患者指南導向的醫療和器械治療的具體臨床特徵和巨大進步。
I期研究納入了13 687例患者, II期註冊研究納入了2017~2020年113家醫院的數據,包括87家三級醫院與26家非三級醫院。
II期研究中,40.2%為射血分數降低的心衰患者,21.8%為射血分數中間值心衰(HFmrEF),38.0%為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HFpEF)。分別有93.7%和93.0%的患者檢測了左心室功能及檢測利鈉肽。
與美國患者相比,中國心衰患者為(67±14)歲,美國則為(72±15)歲。中國患者的收縮壓和體重指數更低,高血壓、糖尿病、房顫的患病率也更低。
治療方面,II期研究中,78.2%處方了口服利尿劑,78.7%處方了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製劑,82.2%處方了β受體阻滯劑。
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使用率分別為3.9%和14.6%。
圖1 China-HF II期(2017~2020年)中HFrEF、HFmrEF或HFpEF患者的指南導向的藥物使用情況
心衰患者對規範化指南導向的治療依從性總體低於2010~2016年美國心臟學會的“跟着指南走——心力衰竭(GWTG-HF)”項目結果。
圖2 China-HF I期(2012~2015 年)、China-HF II期(2017~2020年)和GWTG-HF註冊(2010~2016年)的比較
出院患者使用螺內酯的比例為87.8%,高於美國。
整體心衰患者中位住院時間為9天,而在GWTG-HF中為4天。
938例(2.8%)患者在住院期間死亡或放棄治療,院內死亡率與美國相似,但低於I期研究的4.2%。
研究也發現,除了地高辛和螺內酯的應用外,非三級醫院的指南導向規範化藥物治療方面均要低於三級醫院,其中ARNI的應用最具差異。
研究者指出,這種差異可能是經濟發展情況、醫保覆蓋變化、心衰專科醫生缺少以及非三級醫院高風險患者比例較高所造成的。對於非三級醫院心衰患者的準確識別、及時轉運和有效監測還需努力改善。
圖3 China-HF II期(2017~2020年)中三級與非三級醫院診療情況比較
此外,我國心衰適宜患者接受ICD/CRT治療的患者比較很低,研究者指出,還需在理解ICD/CRT治療的適應證方面做工作,並促進非三級醫院對適宜患者的轉診,以提高ICD/CRT的合理治療。
這項研究中,2017~2020年China-HF 註冊研究數據包括來自113家醫院的34938例心衰住院患者,2012~2015 年的China-HF 註冊研究中包括13687例心衰患者,2010~2016年GWTG-HF項目包括了423333例患者。
來源:Zhang Y, Gao C, Greene SJ, et al. Clinical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measures for heart failure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China-Heart Failure registry study. ESC Heart Fail. 2022 Oct 12.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