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有癌,夜間有感覺?提醒:睡覺時若有3個不適,建議早做預防

老王今年68歲,最近晚上總起夜,有的時候一晚上會起四五次。一開始只以為是歲數大了,沒怎麼在意,後來長時間的起夜讓老王白天總打瞌睡,過得渾渾噩噩。

最後沒辦法不得不去醫院檢查,問診時老王告訴醫生,自己最近總上廁所,尿量變少,尿線變細,有的時候剛上完廁所,過了10多分鐘還想去

後來經過檢查,醫生髮現老王的前列腺中有明顯結節,後經過穿刺檢查確診為前列腺癌。這個結果讓老王傻了眼,我不就是因為歲數大,才經常起夜嗎?這怎麼就和癌症有關係了?

一、夜間出現這3種情況一定要重視,或是身體發出的癌症預警信號

1.頻繁起夜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起夜的情況,在生活中導致起夜的原因有很多,像睡前喝水過多,天氣寒冷等。但是大家不用太過擔心,偶爾的一次起夜一般不是什麼大問題。在臨床上,只有每晚睡眠時起夜次數≥3次時,才算夜尿增多。

但是如果你出現長時間的頻繁起夜,那一定要引起重視,這可能就是身體發出的癌症預警信號。比如前列腺癌,該疾病會導致前列腺體積增大,從而壓迫尿道腔,使尿道變窄,除此之外還會抬高膀胱經,這樣就會造成夜間有更多尿液的現象,發展到後期還會出現尿液點滴、淋漓不盡。

2.夜間疼痛

腫瘤細胞的生長會導致其他細胞緊縮進而造成疼痛,通常情況下,出現疼痛往往提示癌症已經進入中、晚期,常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性隱痛、鈍痛,在夜間最為明顯。因為白天人們經常活動,整個身體的氣血持續運行,可以有效緩解疼痛。

但是夜晚,人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氣血相較於白天也相對凝滯,所以疼痛經常會出現在晚上。而且疼痛的部位與病變部位密切相關,疼痛程度會隨着病情發展逐漸加劇,到後期的時候,服用止疼葯也效果甚微。

3.突然憋醒伴隨咳嗽

我們身體在快睡覺或進入睡眠狀態時通常是比較放鬆的,一些白天發生的不適情況,可能由於身體不夠放鬆,沒有察覺,但是到了晚上就會非常明顯。

如果晚上平卧入睡以後出現被憋醒的情況,還可能伴隨咳嗽、咳痰的問題,直到坐起來,這些不適癥狀才會有所緩解。那你就一定要注意了,這是因為肺部的病灶已經比較大了,影響到呼吸功能的時候就會出現睡覺憋醒的情況。

除此之外,出現這幾種情況也要重視:

出現蜘蛛痣蜘蛛痣又稱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症,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可發生在面部、頸部及上肢等部位。當皮膚出現大量蜘蛛痣,且長時間都不消退,或皮膚上原有的蜘蛛痣明顯增大,則應警惕肝癌的可能性。

因為蜘蛛痣的出現是因為肝臟功能減退,其滅活雌激素的能力下降,進而導致體內雄激素水平升高,二循環血液中過高的雌激素會導致小動脈末梢擴張,從而表現為蜘蛛痣。

有統計資料表明,痣一旦處於活躍狀態,如顏色變化、增大、潰破或不停地腫脹時,所以,蜘蛛痣也被列為常見的癌變信號之一。

出現乏力消瘦:癌細胞是一種消耗細胞,它的增殖、擴散需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隨着癌細胞的不斷增值、擴散,他們對體內的營養消耗也越來越多,因此人體就會出現乏力、消瘦、營養不良等現象。但該癥狀常被人們誤認為是由於工作壓力大或休息不足,往往被忽視。

出現腫塊:人體乳房、頸部、腋窩、腹股溝或全身皮下組織,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生出疙瘩。其實,這些小疙瘩一開始並不是腫瘤,但是它的出現於癌細胞的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人體產生第一個癌細胞時,它的力量較為薄弱,所以需要靠偽裝成正常細胞來躲避免疫細胞的監視,從而藉機迅速繁殖。

所以當初期發現小疙瘩時,如若多加註意,便可以將癌症扼殺在搖籃里,但是若是放任其生長,這些小疙瘩背後的癌細胞便會迅速向外擴張,對機體造成影響。

二、要想遠離癌症,就要做到“三早”

現如今,對於癌症人們不再局限於根治癌症或者消滅癌症,而是倡導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在癌症初期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就可以減緩癌細胞的增長速度,或縮小其體積。

以前文中的前列腺癌為例,超過45歲且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進行以下幾種檢查。

前列腺篩查: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是通過抽血檢查前列腺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正常血液內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值比較低,正常在0~4ng/ml。這種檢查對前列腺癌陽性診斷預測率更高,有助於在早期發現前列腺癌,是最重要的早期檢測指標。

直腸指檢:直腸指檢檢查前列腺大小、外形,有無不規則結節、腫塊大小、硬度、擴展範圍等,直腸指診可發現早期前列腺癌。

除了這些體檢,自己可以通過一些癥狀判斷是否有前列腺癌。

前列腺患者由於局部粘膜充血、壓迫血管、或者腫瘤侵犯到膀胱及尿道,會出現肉眼血尿,尿頻尿急,尿線變細,尿流中斷等現象。如果以上情況,建議儘快前往正規醫院泌尿外科進行前列腺的彩超以及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初步檢查。

想要遠離癌症,除了上述檢查,還可以從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入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的發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

三、改善生活習慣,將癌症扼殺在搖籃中

流行病學研究中,除一些和個體的體質有關的癌症之外,約40%的癌症病例與飲食習慣有關;約30%的癌症與生活習慣有關,1/3癌症可以預防; 1/3癌症如能及早診斷,則可能治癒; 1/3癌症病人通過合理而有效的治療可以改善生存質量。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應避免抽煙酗酒。所謂煙酒不離手,癌症就會有。近年來,我國因肺癌死亡的患者其中80%都是由於吸煙造成的,煙草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焦油以及亞硝酸胺等致癌性物質,這些物質長期基礎肺組織就會引起肺部的病變,導致癌症的發生。

其次酒精作為一級致癌物質,不僅傷肝,還會對脾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很多老年人都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小酌一點白酒,說是“小酌怡情,酗酒傷身”,只喝一點酒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疏通血管。但是目前沒有一項研究能夠證明這個說法的真實有效性。

事實上,酒精並不是致癌物質,但是它在體內代謝產生的乙醛卻是明顯的致癌物。所以,遠離癌症的第一步,就是戒掉抽煙和酗酒

其次,應細嚼慢咽。早在1964年,相關醫務人員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飲食的“粗、硬、熱、快”等可能與食管癌的形成有關,提倡“細嚼慢咽”等措施,以減輕對食管粘膜的磨損、燙傷。

從人體消化步驟來看,食物先入口腔,經牙齒咀嚼,門齒管切斷,犬齒管撕碎,臼齒管研磨和壓碎後再通過食管進入胃臟。

而胃腸排空食物的速度與食物的性狀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稀的、流性食物就會比稠的、固體食物消化得快。因此,如果細嚼慢咽的話,食物就會更加顆粒化、流體化,也必然會加快胃腸排空的速度,降低癌症的患病率。

最後,要適量運動。缺乏運動會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減少,大大增加患癌的幾率。一項涉及 144 萬人的研究表明:運動可以降低 13 種癌症的發病率,其中包括最常見的肝癌(降低27%的發病風險)、肺癌(26%)、結腸癌(16%)、乳腺癌(10%)

適量的運動不僅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失眠、焦慮等不良情緒。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在運動中,要注意適度,避免跌倒或運動傷害等。建議,每周運動四五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是合適的。注意運動前熱身,以及運動後的拉伸休息,可以選擇快走、騎車、廣場舞,或更溫和一些的太極拳門球、游泳等,盡量避免需要身體對抗的項目。

現如今,癌症更像是一個慢性病,從前我們懼怕它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癌症的冰山一角,就像一齣戲,我們只看了結尾,不知道他的過程。如今癌症的治療已經逐漸前移,只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生活中管住嘴,邁開腿就可以有效預防並控制癌症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孟瑞琳,夏亮,蔡秋茂,許燕君,癌症的預防與控制.[J].華南預防醫學.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