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後可以沖涼嗎?

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改善和增加氣血的運行作用,正如楊士瀛所說:“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

由於溫灸的作用,可令腠理之玄府以洞開,可以排出體內代謝的廢物。因此如果艾灸後馬上沖涼,尤其是沖冷水浴,則會令寒濕之外邪乘機侵入體內,造成血凝經脈及代謝垃圾滯留於表。這與艾灸的初衷大相徑庭。

艾灸的禁忌,是我們祖先千百年經驗的總結,我們應該予以重視。一般講,艾灸後應休息兩個小時,然後再沖涼,但不宜使用水,應以溫水為宜。

知識小科普:

楊士瀛,南宋名醫,對《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典醫籍及歷代醫學名著研究頗深,在脈學、傷寒、兒科及內科雜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撰有醫學著作多部,主要有《仁齋直指方論》、《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傷寒類書活人總括》、《醫學真經》和《察脈總括》等。


如人們所知的“感冒”、“梅核氣”等病名最早見於《仁齋直指方》中,並且有相應的治法方葯;又如其臨證重視氣血,提出“氣為血之帥”、“調氣為上,調血次之”等觀點被歷代醫家所引用;而他本人被多次載入不同時代的各種版本中醫名醫傳記中,其學術理論,處方用藥也常常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