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關心和熱議的是:出口的為什麼和國內的不一樣?為什麼他們的那麼簡單,而我們的這麼複雜?究竟對人體有沒有影響?能不能不添加?
而現在的情況給人的感覺是亂糟糟的,質疑的和回答的都沒說到關鍵點上,生產的也一樣。
質疑的抓住不一樣的地方,質疑“雙標”,但不看零添加產品以及價格的不同,打破沙鍋問到底;
而回答的呢,給人的感覺又過於專業,隔行如隔山,普通人聽得雲里霧裡、似懂非懂,因此選擇繼續追問;
生產的更是滿腹委屈地向消費者訴苦,怒氣沖沖地和不實言論“對扛”,但效果與預期有些差距。
結果就是大家繼續爭論不休,熱點持續發酵,一些人對食品添加劑“妖魔化”,甚至開始出現抵制產品的現象,這是個極不健康的信號。
當務之急,是不是應該從熱點話題中解讀出大家對於食品安全的焦慮,對於身體健康的擔憂,擺事實、講證據,及時有效地給出權威性、專業性的解答,將每一個質疑的聲音當成食品安全科普的方向,主動且通俗易懂地告知公眾,什麼是食品添加劑?國內和國外標準的有什麼不同之處?為何不同?價格是否不同?如何添加是正常的,亦或是有益的;怎樣添加是不合格的,甚至是不靠譜、不安全的;為什麼要添加,可不可以不添加,是否影響口感,或者說對人體究竟有沒有影響。
出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有效的方法才是關鍵,正面、直接、易懂地回答問題,而不是持續製造新熱點。比起訴苦和“對杠”,或許這樣做能更快速有效地消除負面影響,從根本上解答質疑之聲,讓消費者對產品重拾信心,挽回品牌聲譽,維護品牌形象。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