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聹”何許物也?
“耵聹”這兩字都是“耳”旁,肯定有耳朵有關係。其實,“耵聹”就是俗話說的“耳屎”罷了。
但“耵聹”總給人一種更親近的感覺,“耳屎/耳垢”則讓你敬而遠之了。
可見,好的名字是多麼重要。
耳道結構
當然,耵聹還有別更陌生而又讓人莫名其妙的名字,比如“耳墨”“腦膏”“泥丸脂”之類。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下次掏耳朵的時候可以裝叉地說:“注意了,我要掏腦膏了!”沒文化的還以為您要自殺了呢,哈哈!
“叮嚀”表示“囑咐,囑託”,大概也是靠近耳朵說話吧。這“耵聹”二字與“叮嚀”,字形相近,讀音相同,可能是流出一源吧。只是,這樣一來,“怎麼都別忘了/一聲平安的叮嚀”,這歌詞就有點無法直視了。
“耵聹”不是垃圾
耵聹由位於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油脂性物質,可以保護外耳道免受真菌和細菌的侵襲。
而且,耵聹有一種特殊的味道,能嚇退各種小蟲子,防止它們鑽進外耳道。即使小蟲子鼻子不好使,耵聹的黏性也能粘住小蟲子,防止它們更深入“探險”。所以,古人說“耳屎貴如金”(不單單只是說顏色像黃金哦)。
耵聹(耳屎)能保護我們的耳道(可能不包括圖中的情況)
你還別說,中醫有“耳塞”一味葯,其實就是“耵聹(耳垢)”,可以入葯的。醫書上明明寫着:
耳塞
【釋名】耳垢、腦膏、泥丸脂
【氣味】咸、苦,溫,有毒。
【主治】顛狂鬼神及嗜酒。(大明)蛇、蟲、蜈蚣螫者,塗之良。
以後,自己掏出的就要好好留着備用哦(開玩笑的,快拿開的,我不要這個)。
伊朗科學家與“耳垢殺蟲劑”
展思還讀到了一個叫“耳垢與殺蟲劑”的故事,大意是說,一位科學家想到了耳垢驅趕昆蟲,那麼我把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豈不是就可以發明出一種“無毒殺蟲劑”了。哈哈,聰明如我,這科學家想。後來,果然發明了這種“耳垢殺蟲劑”,建議商標註冊為“二狗殺蟲劑”。嗯,很好的一個故事,特別適合中學生寫作文。
難產的“耳垢殺蟲劑”
但是,且慢,這故事好像有點貓膩。
首先,這個故事的版本就有幾個,這科學家一會兒是受到妻子說沒有無毒殺蟲劑的啟發,一會兒又是遇到同事說耳垢太多,還有的是他妻子用殺蟲劑葯死了寵物狗,不一而足。而且這科學家的名字也怪怪的,其他地方竟查無此人,只有他發明了耳垢殺蟲劑的故事。有的文章還煞有介事、言之鑿鑿地寫着“依拉迪·赫拉比是出生在伊朗的大發明家,他名下還有400多個發明專利”云云。為了顯得真實,真是用力過度啊。
“耳垢殺蟲劑”
因此,展思不得不懷疑,所謂“耳垢殺蟲劑”的故事,和牛頓蘋果、華盛頓核桃樹的故事,都是有人編造的呢。
伊朗科學家依拉迪·赫拉比的“故事”
但這故事還是在流傳着,顯然也牽動着很多人的心……
牽動人心的“耳垢殺蟲劑”
實在不行,先用着這個吧……
“試試就逝世”
正是:
千份叮嚀話要聽,萬份耵聹是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