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張雁靈人文醫學隨筆錄〗(49)醫學的靈魂


醫學的靈魂


什麼是“靈魂”?可以有很多解釋,但我總結就是一句話:它是人和一切事物的核心價值。醫學有沒有靈魂?我認為,醫學人文就是醫學的靈魂。

醫學的誕生伴隨着同情和照顧而不單是技術

近年來,對於醫學人文是什麼、開展醫學人文幹什麼、人文和醫學的關係如何處理等問題的認識並不到位,人文和醫學結合的實踐也有差距。

“醫學,是隨着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願望而誕生的”。醫學從誕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單純的技術,伴隨它同時產生的是對患者的同情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的關懷。

只有將醫療技術與醫學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構成完美的醫療服務。醫療技術是用於行善還是用於作惡,用於造福人類還是用於傷害人類,取決於醫學人文的引導和規範。

醫學的發展絕不能缺少善良

醫學科學是求真,要回答的是“是什麼?為什麼?”

醫學人文是求善,要回答的是“應該是什麼?應該如何做?”

如果醫學科學技術里缺少了善良,那麼要麼對人類毫無價值,要麼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醫學科學的屬性是一門直接面對人的科學,它既以“人”為研究客體,又以直接服務“人”為主體。因此,醫療工作必須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對於當前醫療糾紛增多、傷醫事件頻發等醫患之間互不信任的現狀,我們應當進行深入反思。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複雜的,但從我們醫療衛生行業自身來說,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近年來醫療技術日益受到重視,但醫學與人之間卻漸行漸遠,人文精神逐漸被冷落;二是醫生職業是高風險高壓力的職業,但缺乏來自社會的理解,缺乏來自患者的信任,缺乏來自管理者的人文關懷,這不同程度地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職業精神。

醫患關係緊張的現狀影響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入點就是大力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使醫學回歸應有的人文關懷,才能重拾百姓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理解,增強醫務人員自身的職業榮譽感,才能逐步化解醫患矛盾,增強醫患信任,營造溫馨的醫療環境,促進社會和諧。

可以說,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是解決當前醫患關係緊張首選的一劑良藥。

醫學教育的過程時刻離不開人文教育

被譽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威廉·奧斯勒認為:醫學的教育過程時刻離不開人文教育。他提出的三部曲是“由病人開始,自病人引申,於病人完成”。這就是以病人為中心。21世紀以來,全世界科技進步的速度創造了奇蹟,但這個奇蹟也帶來了某些方面的遺憾,即:物質淹沒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

今天的智能機器人走向了各個領域,但它永遠是機器,永遠替代不了人。讓智能機器代替醫生,讓醫生遠離了病人,這將是莫大的悲哀。

走過彎路之後,我們需要校正方向,那就是回歸人文。

怎樣才能實現醫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要靠培養大批既有高水平醫學知識技能,又有豐富深厚的人文知識的新型人才來完成。缺少醫學人文素養的醫生,在行醫路上,有可能短時間內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遠。

奧斯勒說:“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要用心如同用腦。”用“心”,即指要時刻對病人尊重、熱忱、關懷和負責任。

我們倡導醫學人文,就是要求不能“為醫學而醫學”,也不是“為人文而人文”,而是通過加強醫學人文建設,讓醫學從實驗室中走出來,面向社會;讓醫學從醫院走出來,面向大眾;讓醫學從醫生中走出來,面向患者。實現醫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讓醫學成為完整的、完美的科學,成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學。

(根據2017年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的講話整理)

張雁靈




瞭望中國新媒體刊頭題字 馬譽煒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