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戰持續了兩年多,連花清瘟成為家喻戶曉的抗疫中藥。那麼,我們出現哪些癥狀,可以用連花清瘟呢?
連花清瘟集中了《傷寒論》《溫疫論》等歷代抗疫的精華,遵循的是司外揣內、取象比類的中醫診療智慧。用連花清瘟防疫可從癥狀入手予以辨別,有了哪些癥狀,可以服用連花清瘟呢?核心關鍵是“熱象”,“熱象”是一個中醫名詞,意為人體偏陽偏火的徵象,具體說來,有以下表現。
第一,發燒,即體溫高於37.5℃。高熱是選用連花清瘟的一大指征。西醫認為,高熱是由免疫反應引起,中醫則認為發熱是正氣邪氣劇烈交爭之象。在這一階段,使用連花清瘟,可以迅速控制住病情發展。通常,高熱的同時還會伴隨惡寒、肌肉酸痛、頭痛等反應,一般來說,這些癥狀都能在服用連花清瘟後得到緩解。
第二,咽乾咽痛,舌偏紅,苔黃或黃膩。除了發燒這種典型癥狀,身體熱象的典型表現還有咽乾咽痛,如果對着鏡子看,發現自己的舌頭還發紅或者伴有發黃、發膩的舌苔,那麼必是熱象無疑。
第三,鼻塞流涕,咳嗽。這兩種癥狀風熱、風寒感冒都存在。風寒感冒的代表癥狀為惡寒重或寒戰、無發燒或低燒、無汗、頭痛身痛、流清鼻涕、咳嗽、吐稀白痰、苔薄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單純的風寒感冒現在是比較少見的,而且持續時間較短,很多時候看似是風寒感冒,其實都夾雜了熱象,甚至熱象成了後期的最主要矛盾。比如當流着的清鼻涕轉成黃鼻涕,就是“入里化熱”的癥狀之一。比較典型的情況,一是外寒內熱證,如因久居溫室或偏嗜高熱量食物而體內鬱積內熱,若再感寒,就很容易形成外寒內熱證;二是風寒感冒,因治療不當、久拖不愈而引起鬱熱內生。此兩種情況,雖然都有寒象,但熱象也已非常明顯為主,亦可服用連花清瘟。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