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意象對話心理療法是如何誕生的?

意象對話心理療法是由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教授創立的,該療法以簡便快捷,生動有趣、療效顯著等特點得到越來越多心理諮詢界同仁們的認同。至今,意象對話心理療法已經成長為國內最大的本土心理治療學派。

作為朱建軍老師的入室弟子之一,心海灣心理諮詢專家郭築娟老師說自己也是受益匪淺,意象對話給她帶來了很不一樣的人生轉變。希望意象對話能夠幫助越來越多的人,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士能夠學習並掌握意象對話這門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

下面是朱建軍老師的全文:



記得小時候讀的一些外國小說,在前面都有一個“人物介紹”,介紹在書中將要出現的人物。安娜卡列寧娜——主人公,卡列寧的妻子;渥倫斯基——安娜的情人等等。


雖然顯得有些畫蛇添足,但是倒也清楚。因為意象對話技術是一個新的心理諮詢技術,所以我也有必要在探討理論之前,首先介紹一下它,我們本書的主人公;介紹一下它的來源。



我在一開始學習心理學時,對精神分析理論非常的感興趣,特別是在研究釋夢的技術時,最覺得興味盎然。先是在研究生宿舍中,天天早晨起來和舍友互相分析夢;後來就分析其他人的夢。


後是痴迷於精神分析以及新精神分析的各位大師的著作。榮格弗洛姆阿德勒、霍爾奈等人都是我景仰的人物。因為言必稱弗洛伊德,被同學取綽號“朱洛伊德”。


後來想起來,這種對待弗洛伊德的態度,象是把弗洛伊德當作了精神上的父親。而這對我很有益處,潛移默化中,內化了弗洛伊德的一些東西。當然,除了精神分析,其他心理學流派的東西也很吸引我,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諸位大師的作品,還有一本書是法國人類學家的《原始思維》對我的影響也很大。畢業後,做心理學教學和心理諮詢,經常使用釋夢的方法,使用上比較熟練了。




不過在夢的理論觀點上,我越來越遠離弗洛伊德的思想。弗洛伊德的基本的思想是:夢是為了滿足願望,而這些願望是平時被壓抑的願望,主要是性的慾望。他認為夢之所以表面意義和實際的意義不同,歸根結底是一種“偽裝”,比如要把性的慾望偽裝成和性沒有關係的內容。


而我做的釋夢越多,越感到這樣解釋不完全正確。我更認同榮格的觀點,認為夢不是在偽裝,而是在揭示。榮格認為,在潛意識中的心靈彷彿一個“活在我們心中的原始人”,他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表達方式。他不是要偽裝,而是用夢來啟發我們。


我漸漸堅定了一個觀點,夢、藝術家的形象思維、精神病人的思維、催眠狀態下的一些心理活動等等都是人格中的另一種認知方式的表現,這是一種象徵性的原始思維。



新思想的發展過程如同一棵樹的成長,先是有一個種子,然後,樹根伸向四面八方,在每個地方都吸收到養分,於是這個思想就越來越壯大。


思想是有自己的生命的,他自己吸引那些會加強他的東西,把他們融會到自己的體系之中。而我們的頭腦彷彿一塊土地,只是這個思想生長的地方。


關於夢和其他一些心理是人格中的另一種認知方式這個思想的成長中,樹根就吸收了很多人的思想,比如有美國心理學家阿瑞提的《創造的秘密》一書的影響,還有東方思想的影響。

我生長在東方,對道家和佛家的觀點極為推崇,在年紀漸長後,也漸漸發現表面上一本正經的儒家也一樣非常偉大。這些東方的東西當然也給了我豐富的精神營養。



這個思想逐漸長大後,我受這個思想驅使,就想要做一些具體的研究。有一個研究可以說和意象對話技術的出現是關係最大的。當時我想到其他流派的心理學家批評精神分析的研究客觀性不夠,比如釋夢,你說夢中經常會用槍、刀等尖銳的武器象徵男性性器,用包象徵女性性器,但是有什麼根據?僅僅是自圓其說,這是不夠的。


就算夢者認可你的解釋,也不足以保證你釋夢正確。更何況有時夢者會有阻抗,就算你說對了也不承認。我假設在催眠狀態下的想象和夢這兩者都是同一個認知方式的表現,也就是弗洛伊德稱為“原發過程”的表現,於是我做了一個研究。我把一些人催眠,然後給他們一些詞,讓他們把這些詞保持在腦子中,然後我暗示說,他們會“看到一些形象”。


我假設這些形象應該正是夢中用來象徵這些詞的形象。然後我讓另外的催眠狀態中的人把這些意象轉換為詞彙,這也就彷彿是釋夢。夢彷彿是一種潛意識中的語言,而釋夢就是把它翻譯為我們的日常語言。


我們怎麼可以證明這個翻譯是正確的呢?就是我們把它回譯為夢所用的“語言”。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在催眠中由一個詞產生一個形象,另一個人轉換這個形象為一個詞之後,意義應該和原來的詞相似。

我的第一次研究樣本很小,但是結果是肯定性的。這讓我知道“催眠狀態下想象出來的意象和夢是同質的,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看待它們。”



催眠很費時間,於是我嘗試着只做淺催眠甚至不催眠,只是讓來訪者自由放鬆地想象,看想象出來的意象是不是和催眠、夢中的意象是同質的,結果恰如我的預想一樣。



於是,我覺得我不必要釋夢了。釋夢有很多局限,首先是來訪者要記得夢,我才可以為他解釋,而現在這完全不必要,我只要讓來訪者想象出一個意象,我就可以做解釋了,對這個意象的解釋和釋夢一樣,可以揭示出他的內心活動。


而且,我還可以參與進對方的這個“清醒的夢”之中,修改他的這個夢。夢中的行為是他心理態度的象徵,改變了這個行為也就可以改變他的心理,這樣,我們就可以做一種治療了。


意象對話心理療法創始人朱建軍教授


於是我嘗試着做治療,因為這個治療的過程中,來訪者在描述的是他的意象,我不會象釋夢一樣分析他的意象,我只是說另外一個意象,讓他去想象。我們的對話都是圍繞着意象進行的,彷彿我們在用意象在做對話。因此,我稱這個方法為意象對話技術。



1990年開始使用這個技術,先是偶爾使用,後來多一些。一試之下,我發現這個方法真的很奇妙。


說話的時候,人們有千百種方法欺騙和掩飾,要知道他們的內心真的感受太不容易了,而用意象對話技術時,他們的內心感受簡直是擺在你面前讓我看。而且,在我解釋一個夢的時候,對方也許會不承認,特別是當他們的慾望是不道德的時候。而在做意象對話時,我不解釋,只是直接指導他想象,對方不會感到任何尷尬。所以效果很好,比一般的治療速度大大加快。來訪者有時感覺象是一個遊戲,也特別容易有興趣。


1995年以後,我把這個技術用在自己身上,做了很多實驗,也向其他心理諮詢者和心理醫生介紹了這個技術。

這個技術還是一個新的技術,彷彿一個孩子,年紀不大。但是我作為他的父親,很得意地發現他很受大家的歡迎和喜愛。我相信,假如我把他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一起撫育他,他一定可以成長為一個很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