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只是心情不好?錯!關於抑鬱的3個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近期,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

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

新冠疫情後,全球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更加沉重,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例分別增加了28%和26%,抑鬱症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

抑鬱症,不再是某個人、某個年齡段的問題,是我們都需要正視的公共健康問題,因為TA極有可能是我們的同事、朋友、家人,甚至是我們自己。

一般來說,我們都覺得抑鬱離自己很遠,好好過日子就行,遇事想開點就好,好端端的,怎麼會抑鬱呢?

就算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無奈,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擁有頑強求生的力量,對生命的渴望、對所愛之人的眷戀,所有這些都能讓自己咬着牙堅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才知道,抑鬱離我們並不遙遠。

其實,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抑鬱的時刻。

抑鬱是情緒低迷的一種表現,而情緒低迷是人生的一種常態,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應對。

抑鬱後,我們會對自己有極其負面的認知,其核心想法和信念是:自己是無能的,不可愛的,也不值得被愛,感到非常的無助、挫敗,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現實,停在一個無能為力、無助的狀態。

抑鬱的人不僅對自己有這樣自動化的想法,對於別人和未來也全都是負面的,他會認為周圍的人都很冷漠,沒有人會關心我,沒有人愛我,未來是沒有希望的,未來也不會好起來的。

如果你感到抑鬱,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覺得世界是灰暗的,人心叵測、不可琢磨。

一般來說,抑鬱是長期沒有遵循自己內心的願望生活、工作的結果。

做由心而發的事,是根除抑鬱的核心。

我們可以向內探尋,究竟失去了什麼,靜靜的傾聽內在的呼喚和需求,你會在靜謐中看到未來的方向。

實際上,無法遵循內心的意願生活是恐懼害怕使然。絕大多數的恐懼害怕是過去經歷造成的內心投射。

每個抑鬱和焦慮的背後,都有你記得或不記得的創傷的影子或痕迹。

抑鬱或焦慮不會通過對抗、壓抑、逃避完全化解,需要面對、探索、放下傷痛、重新建立與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相處模式而化解。

抑鬱的盟友是孤獨,抑鬱的天敵是與人鏈接。

在抑鬱症患者治療過程中,最難跨越的是“接受”這一關。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事實,真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海藍博士在大學期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失戀期,用了5年的時間才走出抑鬱症的陰霾。

很多人曾問過海藍博士,為什麼你會從抑鬱到擁有今天的成長和狀態?

她的回答是:因為慢慢的,當我碰到問題時,不再想為什麼不行、不能,開始想為什麼可以和能夠時,我的生命就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充滿快樂和自由。

親愛的,不管你此時的感受多麼不好,要相信,每個人真正的自己都是充滿智慧、力量和愛;

所有的困擾都是暫時的,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有更多的色彩,讓我們有機會去探索、理解、和體驗人生百態,使我們能夠知己知彼,體諒彼此。

抑鬱和焦慮都只是一種情緒狀態,不是一個人的全部,只是一個人在特定環境中的部分,需要被理解、被了解、被化解、被轉化的部分。

所以,不要讓抑鬱、焦慮、內疚、自責、憤怒定義你是誰。

請記住:你原本美好無缺,你需要的是發現自己的美好無缺。

抑鬱是一段生命的旅程,也是一段黎明前的黑暗。

一切都可以改變,它會把你帶向生命的真正歸途,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綻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