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黃仕明心理»的短視頻號:
“常常焦慮的人,往往是遠離自己的人。
他們往往把目光過度地交給他人。比如把注意力過度地放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把過多的目光放在伴侶身上,放在同事身上。
嘗試用意識的頭腦去控制外在無常的變化,那麼焦慮就產生了。
遠離自己的身體中心,過度地往外衍生,把自己交出去了。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所有焦慮就是一個信息,你需要回歸自己多一點。你需要把過度投向他人的注意力收回來一些了。
那麼要如何回歸自己呢,在這裡我會問一個問題,假如你不把自己全部地交給他人,你最擔心的是什麼呢?
在這裡感受一下,那一個答案是什麼呢?
也許是擔心別人不喜歡我,擔心別人認為我沒有能力,沒有價值。
覺察這些聲音在身體里哪一個地方你最容易感受到它呢?
也許是在心的位置,也許是在丹田的位置,然後把連接帶到那個脆弱的地方。跟它說:我看到你了。現在我在我的身體里給你一個家。給你一個安身之地。
一旦當我們回歸自己,從我們的身體中心裡,進入到這個世界上,進入到關係里,那麼我們就不會把自己過度的延申,全部交出去了。
過度往外延申,就會帶來焦慮。
往內過度收縮,就會變成抑鬱。
所以我們需要在自我和世界之間,找到一個甜蜜的平衡。連接自己,進入世界。”
以上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是那個常常把自己交出去,而不自知的人。當把自己交出去,又沒能得到理想的回報後,那種後悔,那種心理不平衡,那種咬牙切齒,也是經常發生的。
“假如你不把自己全部地交給他人,你最擔心的是什麼呢?”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如果我只拿不給的話,我不如死了算了。我只能付出,不能索取。我社恐是因為,我不想再多付出了。
在本質上,我和我父親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我和這個世界互不相欠。我享受給,但是我沒辦法拿。
我享受做一個犧牲者。我無法做一個獲取者。
即使面對如此強大的對象,我依然,卯足我所有的力氣,我要去給。只要我有一口氣在,我都要做那個付出的人。
所以表面上我很不滿,我父母什麼都不能為我做。但同時我又覺得很輕鬆,不需要對他們特別感激。
同時我在面對我老公也是一樣,我為什麼在我老公身邊感受到放鬆,就是因為,他不掌握我的生死。
但是在我的上司面前,我就很拘謹,因為我的上司能決定我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
現在來說,我雖然不覺得,我面對比自己強大得多的人,還要努力去給,是一個健康的想法。
但是為了報答別人而努力工作,並不是一件壞事。也算是一個動力源泉吧。加油吧,少年!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再走吧[贊]
本文由“與時聚進”原創,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否則將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