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的心理問卷,可以“診斷”精神心理疾病嗎?


焦慮有害無利?

潔癖就是強迫症

經常表揚孩子聰明能培養其自信心?

網上的心理問卷可診斷精神心理疾病?

......



10月10日

是2022年世界精神衛生日

精神衛生專家為大家解答

最常見的心理健康知識

(文末附廣東省心理援助熱線)



▍指導專家

賈福軍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


☞ 潔癖就是強迫症?

強迫症的特徵是強迫觀念,強迫行為或者兩者兼有。

• 強迫觀念是反覆出現,持續的,激發焦慮的侵入性的念頭、畫面或衝動。

• 強迫行為是患者感到被驅使而反覆執行的特定行為或儀式行為,以減輕或預防由強迫觀念產生的焦慮。


儘管有些人經常做某些重複行為,但是判斷是否強迫行為通常取決於社會功能和感受性的影響。如果潔癖只是本人比較愛乾淨,有時不清潔也不會產生焦慮痛苦情緒,並且清潔的觀念和行為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內,持續時間短,不會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功能,那就不是強迫症。



☞ 焦慮是有害無利嗎?

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以應付的不愉快情緒體驗。那焦慮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嗎?其實,情緒本身不分對錯。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能充分地調動身體的各項機能,提高反應速度和警覺性。生活中的壓力無法避免,每個人都具備學習與成長的能力,並在一次次的經歷中逐漸成為最好的自己。



☞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能經常表揚孩子聰明嗎?

經常使用“笨”和“聰明”,有可能成為孩子身上的標籤,讓他們誤以為考試是為了展示自己聰明,這一目的可能會影響考試的心態,如果我考不好,就代表我不是聰明的。


這種情況下,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或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常常會使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法來證明自己


如果在考試中很難獲勝,那他們可能會採取避免失敗的策略,如考試來臨前瘋狂玩遊戲而非去學習,以此想告訴他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屑做罷了。與“努力複習卻失敗了”相比,因“不複習而失敗”更能自我安慰,忽悠別人。




☞ 網上的心理問卷,可以診斷精神心理疾病?

“測一測你的抑鬱程度”,“性格測試”,“測試你的人際關係”,“測試你是哪種氣質類型”......網上的心理問卷,可以診斷精神心理疾病?


但事實上,是否有精神心理疾病,不是靠網上的問卷測出來的,而是由專業人員診斷的。心理疾病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員收集各種信息做出診斷。


心理測驗的結果對診斷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輔助作用,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人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無法單憑一個心理測驗結果就下定論,心理測驗是一種工具,服務於診斷,臨床診斷需要綜合其他評估信息才能做出。




☞ 精神心理疾病服藥好轉後,可以自行減葯嗎?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因反覆自行減葯或停葯導致病情複發的情況,許多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也經常觀察到,並被形象地概括為“吃三塹不長一智”


具體而言,就是許多病人在首次或多次治療後,在病情有明顯改善或接近痊癒時,往往自作主張,減葯或者停葯,病情迅速發生惡化或複發,以致不得不重新治療。


此前的治療未達到痊癒療效,這就使重新治療的難度大了許多。我們一定要堅持一個治療原則——遵從醫囑,全程治療。




☞ 微笑抑鬱症,也應重視!

陳女士的丈夫生前是一個溫柔善良、熱心、工作能力強的人,身邊的人對其評價都不錯。一個看起來家庭幸福、工作順利的人卻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從頂樓一躍而下。


在他去世後,他收起的精神科病歷單及他手機中寫滿他內心煎熬的備忘錄才被發現:原來這個平時笑臉迎人的男人背負了那麼多的痛苦和壓力。他的笑容只是由於工作需要,這種“微笑”並不是發自內心,而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成為情緒的抑鬱。


有時候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礙,是很難看出來的。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會用一層微笑和樂觀掩蓋自己,他們可以正常地社交、工作,但並不代表他們是真正的快樂。


如有心理困惑

或感到焦慮、抑鬱

可撥打以下熱線

↓↓

參考文獻:

1.陳祉妍,王雅芯,明志君,等.《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商務印書館,2021.





編輯 | 周艷梅 責編 | 張秀麗

通訊員 | 粵衛信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