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當天上午,高密市人民醫院公共衛生科、心理專科小組、臨床營養科及我院朝陽院區(高密市精神衛生中心)相關專業的工作人員在文化廣場開展現場諮詢和宣傳活動,以引導動員廣大市民朋友共同參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共同關注心理健康,關心精神疾病患者,合力構建和諧社會環境。
關愛身心 呵護健康
營造良好環境 共助心理健康
我們生活在社會、自然交雜的系統之中,無論是家庭、學校、工作單位、社區等等,都與我們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那麼,這些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我們又能做些什麼維護我們的心理健康呢?
一 家庭心理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心理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
在氣氛緊張、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里,父母親常常是爭執、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情緒緊張,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父母親教養理念過於嚴厲、溺愛或忽略,長期處在這樣環境的孩子易形成依賴性強、情緒不安、反覆無常、容易觸怒等心態。
二 學校教育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隨着年齡的增長,在校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學校、教師、同學對於兒童的影響隨之增高。學校課業繁重,競爭激烈,同學排斥,處理不好與同學的關係,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睡眠質量不高,導致第二天到校時精神狀態不佳,聽課效率低,成績無法提高,造成惡性循環,以至許多學生出現了厭學問題。
三 內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內部環境主要是指生理環境,即機體內部的環境,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互影響。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而長期處在較大的壓力下而無法有效疏解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四 如何維護心理健康?
1、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和孩子發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多以鼓勵、理解、尊重的方式與子女談心,即使懲罰也要富於情感性,要伴隨合理的解釋。這種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穩定。
2、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隨時注意學生心理的微妙變化,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切不可等閑視之。
3、學習自我調節的技巧,及時疏泄情緒。
(1)鍛煉
有氧無氧都行,能讓自己輕微出汗的最佳。身心是一體的,身體非常有活力時,精神很難不健康。
(2)冥想
冥想可以改變你的 神經的可塑性。也就是說,一個沉溺在自己世界裡的人,整天想相似的負面事物,神經通路都固化了,就像被一條河流沖刷了很久很久的深深的河道一樣。而冥想,就像突然來了新的水源,可以沖刷出新的神經通路。
(3)做「感恩練習」
每天晚上睡前,在你的日記本上,寫下今天你要感謝的 5 件事物。比如,今天家裡的花開得很漂亮呢。今天天空特別藍等等。
這個練習的意義是讓你發現,即便看起來多麼糟糕,生活中依然有許多我們可以珍惜和感謝的東西。有些是外界的(他人和自然界)。有些是關於你自己的。
(4)學習
每天學一點東西,什麼都可以。學習的好處是,它是一件付出必然有回報的事情。
學習的定義很廣,學習怎麼整理房間,看視頻研究怎麼化妝、扎一個好看的馬尾,也是學習。所以選擇你感興趣的,容易上手的,開始嘗試就行。
(5)觀察自然界
當我們整日被人工的物體包圍的時候,億萬年來習慣了生活在自然界里的生物本能,讓我們很不適應,很焦慮。就像一個在中國生活到 80 歲的老人,突然有一天被送到美國生活一樣。
如果沒法生活在自然界里,唯一的辦法是盡量多接觸自然,每天早晚去公園走走,和動植物接觸一陣。在家裡養一些動植物等等。讓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有所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