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焦慮障礙

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



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該疾病日的設立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共同關注心理健康、關心精神疾病患者,合力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抑鬱、焦慮還是不斷困擾着現代人,成為人們急需破解的困境。


“焦慮”離焦慮症,到底有多遠?



你會經常感到焦慮嗎?有沒有曾因為這些事而感到焦慮?


  • 下班了,可是手頭的工作還沒做完,急得飯吃不好,覺睡不着,焦慮;
  • 與朋友或同事鬧了矛盾,擔心之後彼此間很難和諧相處,焦慮;
  • 定了很多計劃,但是完成的沒幾樣,很懷疑自己,焦慮;
  • 工資上漲的速度,趕不上消費的速度,入不敷出,焦慮......


這樣看來,似乎焦慮成了我們生活常態。流行病學數據顯示,80%-90%的焦慮症患者發病年齡在35歲以前,高峰年齡在10-25歲,總的來說就是年輕人多焦慮。

那麼當代年輕人到底在焦慮什麼?


“喪文化”“快樂肥宅”“自殺式單身”“空氣式戀愛”“佛系社交”,這些大火的流行詞彙都從某些方面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根據社會調查,最讓年輕人焦慮的事情 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着不喜歡的工作(膝蓋扎紮實實中了幾箭)。


當代年輕人焦慮的原因


所以說,焦慮是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但正常的焦慮是建立在現實情況之上的,且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焦慮的來源。


焦慮症患者的焦慮狀態則不同,這種非正常的焦慮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且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持續性精神緊張,驚恐不安,或常伴有軀體不適。


焦慮、焦慮狀態、焦慮障礙的區別


焦慮、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問題。國內一項多中心、大樣本調查顯示,綜合醫院就診患者中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焦慮和抑鬱障礙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分別為8.6%、12%、4.1%,能達到上述任一診斷的患病率為16.5%。


焦慮症可能會引起患者過度的沉思和強烈的憂慮,他們總是反覆思忖自己犯下的錯誤,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充滿挫敗感。有時,恐慌、無助感會無緣無故地出現,並伴隨心悸、頭暈和胃痛等。


“無法描述”,焦慮症有多可怕?


Katie Crawford,2016年畢業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術研究所。作為一個從小就遭受焦慮症折磨的患者,她說:“試圖向一個正常人描述清楚精神疾病的癥狀,就好比向盲人描述顏色。”她放棄用語言,拿起相機自拍下了這一系列令人震驚的照片,向人們描述自己的癥狀。

那些不能用語言描述的絕望、窒息;那些在內心翻湧的蒼白、無力在圖片中女孩的束縛、孤獨、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


攝影:Katie Crawford


臨床上,焦慮症可分為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和社交焦慮/社交恐懼三種表現形式。


各種焦慮障礙的主要特徵


第一、焦慮患者往往“禍不單行”


研究發現,焦慮障礙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時共病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精神障礙。


焦慮障礙的共病率


第二、焦慮症患者容易失去“自我”、“去社交化”


焦慮症容易導致職業、社會或人際交往功能的損害甚至喪失,影響日常生活,出現難以解釋的軀體癥狀和(或)強迫思維、強迫行為。


焦慮或抑鬱中的常見癥狀


想要“自救”,如何打敗焦慮症?



如果存在焦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自我心理調節,通過合理飲食、睡眠充足、適當運動、學會傾訴、拓寬視野、豐富精神生活、保持樂觀、記錄生活中的快樂片斷,癥狀嚴重當及時求醫等多種方式預防抑鬱。


1心理疏導


簡單的心理溝通、疏導、交流,對於焦慮障礙的患者有一定效果。不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不能單純只依靠心理疏導就能解決掉焦慮症。


2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根據藥物受體的不同分為抗焦慮藥物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目前使用最多的抗焦慮藥物有苯二氮卓類和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而有抗焦慮作用的藥物包括化學結構不同的抗抑鬱藥物等,不過需根據焦慮障礙亞型的臨床特點個體化用藥。


3定期複查


為了預防焦慮症反覆發作,一定要在醫師的監督下長期服藥,定期複查。在堅持治療後,逐漸減少藥物用量或者停用。不要在治療前期發現病情好轉後,就自作主張半途而廢不繼續治療或者間斷治療。


焦慮是人的本能,但能排解焦慮卻是一種本領;如果久久無法排解,請及時就醫,規範診治。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打敗“焦慮症”,因為“你擔心的事情一件也不會發生”。


參考文獻:

[1]. 吳文源. 中國焦慮障礙防治指南(試行本)[C]// 全國焦慮障礙學術會議. 中華醫學會, 2009.

[2].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在焦慮些什麼?

[3]. 吳文源等,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 中華醫學雜誌. 2012; 92(31): 2174-2181.

[4]. 何燕玲等,綜合醫院就診者中抑鬱焦慮障礙的患病率調查. 中華內科雜誌.2009; 48(9): 748-751.


本文來源: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