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份禮物,走出來後你會閃閃發光。”小月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治癒抑鬱症後的感受。四年間,小月三次被抑鬱症折磨,如今,在朋友、親人、愛人的陪伴以及小月努力地自我救贖下,終於給抑鬱症畫上了句號。
打敗抑鬱症後,小月在社交媒體平台分享自己和抑鬱症對抗的四年,“抑鬱症患者不是脆弱和矯情,他們只是病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抑鬱症已成為全球常見疾病,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為18%。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患抑鬱症人數為9500萬,根據國內的數十項研究估計,每1000名中國人中,有16人患有重性抑鬱障礙;在一年之內,每1000名中國人中,會有23人患抑鬱症。
在我們周圍15個人中,就大約有1位抑鬱症患者。他們沉默不語,或笑容滿面,他們中的許多人和普通人看起來別無二致,而事實上,抑鬱症帶來的心理和生理影響正逐漸將他們吞噬。“抑鬱症病人表面上看着挺好的,實際上內心很痛苦。”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精神衛生分會委員周夢煜說。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精神衛生分會委員周夢煜
抑鬱症發作時,“自殺”常被患者提及
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近30年,在周夢煜接診過的抑鬱症患者中,自殺常被提及。
“我有一個目標,我要在我25歲時成功自殺。”兩年前,一個來自鄲城的19歲女孩告訴周夢煜。
當周夢煜聽到抑鬱症患者說自己有一個目標時,她是開心的。但當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說出自殺時,她愣住了。女孩不是沒有自殺過,身體上的疤痕記錄了一切。“父母每一次鬧離婚都是對她不小的傷害,最終父母離異,她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產生了一些情緒問題。”周夢煜說。
抑鬱症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徵,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類型。臨床可見,心情低落和現實過得不開心,情緒長時間地低落消沉,從一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痛欲絕,自卑、痛苦、悲觀、厭世,感覺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絕望地折磨自己,消極,逃避,最後甚至更有自殺傾向和行為。
在知乎,“抑鬱症發作有多難受?”問題擁有兩千多個回答,高贊回答中網友用溺水的感覺形容抑鬱症發作時的感受。
“就像進入一片無邊無際的湖,水不深,只到你腰部,可是水底全部都是滑得詭異的鵝卵石,不論你如何努力的站穩,不出幾秒你還是會再跌入水裡。口鼻進水,呼吸困難……感覺死亡正在逼近。”
“就是那種感覺!無緣無故發病是經常,或者說有一點點誘因就會崩潰,抑鬱情緒就像一杯已經滿了的水,受到一點點壓力或者一點點刺激都會漫出來。”小月回憶起自己第二次抑鬱症發作時,對所有的事情都沒了興趣,暴飲暴食,時常從窗戶往樓下看,想象自己跳下去的場景。
“很多病人因病恥感不願意就診”
在周夢煜印象中,曾有一位中年女病人,幾乎把鄭州市各大醫院跑了個遍,胃痛、頭疼、失眠,各種病症折磨着她,最終被其他醫院的醫生“罵”到了八院。
“那天我剛好坐診,一看她確實是抑鬱症,我建議她住到我們病房去,她不願意。”事情發生在兩年前,周夢煜依舊記得這位病人聽到自己確診為抑鬱症時的反應。“她不願意接受得了抑鬱症,怕吃我開的葯有副作用,也不願意在精神專科醫院住院。我當時只能勸她,就當是在綜合醫院住院治療,真是我開的葯把你吃壞了我負責!”為了讓病人儘快接受治療,除了使用藥物,心理疏導也極為重要,“藥物我們小劑量的慢慢使用,然後從心理上讓她慢慢了解這種疾病,幫助她認識疾病其實也是治療的途徑之一。”周夢煜說。
“對抑鬱症的誤解是影響診斷和治療的一大因素。”周夢煜說。在她接診過的病人中,有不少輾轉在各大綜合醫院,在消化科、骨科、內科等科室輪番看病,卻遲遲不願到精神專科醫院檢查治療的。“其實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有很多人不重視抑鬱症,越拖越嚴重,很多病人有病恥感,覺得很丟人不願意就診。”
最終,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結束後,這位病人感到輕鬆舒適,沒有再出現渾身難受的感覺。
從心底接受自己生病並真正了解和面對抑鬱症是很多患者面臨的一大難題,而身邊親人、朋友的不理解,也是抑鬱症患者難以言說的痛。
“他就是不想上學,他是裝的!”一位17歲男生的母親找到周夢煜,或者說,母親是被男生帶來的。此前,周夢煜就曾見過這個男生,那時,他是一個人來的。而這個男生課也不上,球也不打,遊戲也懶得玩。在母親看來,都是孩子為了逃避上學做的“鋪墊”。
“讓你裝病不上班,你能裝幾天?”周夢煜反問孩子母親,她明白,耽誤病情的甚至可能是最愛患者的人。“患上抑鬱症很可能被周圍人誤解。”周夢煜告訴正觀新聞記者。
經歷2個多月的住院治療,17歲的男孩再次生龍活虎,而母親也明白曾經孩子確實不是矯情和偷懶。
對抗抑鬱症:“不妨停下來歇一歇”
作為成功擺脫抑鬱症,回歸正常生活的治癒者之一,小月有一套自己對抗抑鬱症的方法。“抑鬱期擺爛並不可恥,我真的很想跟那些已經抑鬱但還在努力學習工作的人說,你們停下來歇一歇吧,短暫的休息不會停滯你們的人生!”小月在社交媒體平台呼籲抑鬱症患者。
在被抑鬱症折磨的這些年裡,小月也曾走過彎路。第一次抑鬱期還沒結束,小月就投入工作,結果工作效率差,身體也承擔不了。“工作並不能分散注意力,渾身被抑鬱支配着每一個細胞,大腦是不正常的狀態,根本無法正常工作,給別人帶來困擾還給自己帶來更深的自卑心理,可以說是把自己逼到更深的深淵。”回憶起當初被抑鬱症折磨的經歷,小月仍記憶深刻。
有了前兩次抑鬱症的治療經歷,第三次發現自己複發時,小月辭去了剛剛升職的工作。“我及時脫離了工作狀態,丟掉了讓自己有壓力和焦慮的包袱,把自己儘可能清空,雖然抑鬱狀態依然如影隨形,但少了外界的壓力後積壓在心裡的石頭沒那麼大了,然後我開始放鬆做自己想做的事。”離職後,小月在家休息了整整半年,晚上失眠睡不着的時候就白天累了再睡,小月接納了自己的狀態,放心“擺爛”了半年。父母也從最初的不理解到逐漸理解和重視小月的病症,“後來家人朋友拉着我出去吃飯、旅遊,慢慢有了變化,慢慢找到了些希望,讓我驚醒不能這樣下去,應該振作起來。”
最終,在朋友和家人的陪伴照顧下,小月逐漸走出了抑鬱症,她在社交媒體平台發聲,“我想還有很多人並不覺得抑鬱症是種病,他們覺得是懶,是太脆弱等等,抑鬱症人群真的不是故意變得不正常,我們比你們更加嫌棄這樣的自己。請求你們正視和善待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傾聽和陪伴都能讓他們感到安慰。”
在周夢煜看來,抑鬱症的預防也很重要,“平時要多和親人朋友溝通,遇到不適狀況要及時就醫。多關注身邊朋友的情緒,現在很多學校都配有心理醫生,社會上也有一些心理諮詢熱線,需要幫助的時候要及時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