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公開課4-積極心理學的五個前提4:積極主動


主啊

請賜我安詳,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物

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東西

並賜我智慧去認識這兩者的差別

1:人性可以改變嗎

1)人性不能改變

人性無法改變,但是可以引導。我們有一些本能,有一些慾望,它們是固有的,無法改變,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們的缺陷不可避免,無法改變,不論好壞,我們只能接受缺陷。但他們沒有屈服,而是加以引導。引導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人性向好的方面發展

哲學史上認為人性受約束的人,包括漢密爾頓,亞當斯密,Fredrick Kayak等,這些人認為,"我們的本性是受約束的,是有局限的"。 Edmund Burke說的,最準確闡述這種觀點的,是培根的話,"號令自然,必須遵守自然"。法國哲學家政治家Benjamin Constant說,"命運召喚我們進行自我完善"。

2)人性可以改變

人性可以改善,可以改變,取決於我們去不去做。他們的的目標,都是改變人類本性,完善它,把它變得更好。

致力於此的哲學家,有托馬斯傑斐遜、盧梭蕭伯納德沃金及其他傑出思想家。執本性不受約束觀點的人,傾向烏托邦主義或共產主義,讓我們來改變人類的本性。


2:主動接受

2.1:觀點

本人認為人性無法改變人類本性是固有的,我們有慾望,我們有生而有之的本能,或上天賜與或經幾百萬年,在進化中形成,這些本性不會很快改變,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的,它是固有的。不論好壞,我們都要接受它們。在接受這個本性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通過研究首先來理解它,理解它後,好好地利用它。

在當今的文化中,我們不准許接納自我,也沒有體會痛苦情緒的自由。可是只有兩類人體會體會持續的快樂,不會體會到痛苦的情緒,像憤怒、嫉妒、失望、悲傷、不快樂、抑鬱或偶爾的焦慮,一類是精神病人,因此不會感受到痛苦的情緒。第二類沒有痛苦情緒體會的是死人。

2.2:案例

1)孩子出生經歷

當我們的大兒子出生時 ,醫生來查看我妻子的情況,查看嬰兒的情況。不知為什麼,他沒詢問我的情況。一切都正常,在他走出房間時,他轉過身說,"還有一件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你們將體會到每一種情緒,極至的情緒,那沒關係,是很自然的事,我們都經歷過"。然後他走了出去,這是妻子和我,得到的關於撫育孩子的最好建議。

為什麼?一個月後,我開始偶爾對David產生一種嫉妒,因為這是妻子和我在一起後,第一次有人夾在中間,另一個人比我獲得更多的關注。不管我怎麼哭,我嫉妒他,然後五分鐘後,我對他產生最強烈的愛意,一種我從沒感受過的情緒。平時我會想,"真是個偽君子,事情不對勁,前一分鐘充滿嫉妒,轉眼體會無盡愛意?"這完全合情合理,完全正確,這是為人的一部分。

因為我腦子裡裝著兒科醫生的建議,接納自我

我們需要一個無條件接受自我的地方,可以是和摯友在一起時,我們關心的人,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時,我們准許自己哭泣,快樂。


2)不要想粉色大象

DanielWegner對"反語處理"做過研究,當我們壓抑一種自然現象時,那種現象只會加強。

我用一個實驗加以說明。在接下來的十秒鐘里不要想粉色大象

事實如何?多數人都會想粉色大象。因為當我們企圖壓抑一種自然現象時,比如提起一個詞時浮現出相應形象,只會加強它,壓抑自然的痛苦情緒也有此效果


3)嫉妒情緒

因為以前的經歷,我嫉妒我最好的朋友,那種情緒本身不代表我是個壞人,這是人類本性。我從沒遇到過任何一個人沒有嫉妒情緒,也許達賴喇嘛可以,如果說達賴喇嘛真的無欲無求,那也是修行幾十年的結果。

嫉妒是人性的一部分,嫉妒沒有好壞之分,憤怒也無好壞之分,抑鬱和焦慮也無好壞之分,那是人性的一部分。問題在於,我要選擇怎樣的行為,去表達情感?道德在此介入,我可以選擇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我仍會嫉妒最好的朋友,但選擇對他寬容和親切。


4)痛苦情緒

我們會頻繁談到沉思,其實沉思痛苦的情緒,沒有多大幫助,書寫描述更有幫助,向別人傾訴更有幫助。要不過總是想着被女朋友甩了多麼的慘,我還沒在快餐店找到新目標。


2.3:結論

情緒是無法改變的,重要的是要真實面對現實。認同痛苦的情緒,和美好的情緒一樣都是人性的組成。

極其快樂的人和極其不快樂的人,區別不是在於一個會傷心、難過、焦慮或抑鬱,而另一個不會,兩類人都會。區別在於他們能夠多麼迅速,多麼快速地從痛苦情緒中恢復過來

很多同學可能讀到過這首詩,聽說過這首詩,它非常好地闡述了主動接受含義的基礎,"主啊,請賜我安詳,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物,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東西,並賜我智慧去認識這兩者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