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焦慮,就這麼消失的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



作 者 / 滾滾麻麻

排 版 / 滾滾麻麻

文章字數 /1474字

閱讀時長 / 4分鐘




1


對於孩子叛逆期這件事,我一直有種警覺感。


過來人都會告訴我,男孩子嘛,大概有2次,一個是在10歲左右的,一個在15-16歲,前者只是小高峰,後者絕對是來勢洶湧,有你且受着的。


關於這個,我和先生有過討論,我們各自討論着彼此的那段青蔥時光。


他就是沉迷遊戲機,即使高考那年,也還是和同學約着中午,去網吧殺一盤,為此我婆婆沒少操心,當然此刻的他,說到這些,有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後悔,但更多的是無盡的懷念。


我嘛,女孩子有過一個暗戀的對象,變得更文靜沉默,除此別無其他。





2


可面對和我已經一般高的孩子,總會有這種擔心。問及周邊的家長,大都相同的焦慮。


教育多了,怕孩子玻璃心,來個和世界告別;不管吧,又擔心孩子讓誤入歧途,做家長真的太難了!


當看到《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里說的這段,彷彿找到了某種答案。


治療師永遠都在天平的兩端尋找平衡:一方面要營造互相信任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要直擊要害讓來訪者不再繼續受煎熬。

從治療一開始,我們的行動就是既慢又快的——慢慢讓內容沉澱,快速穩固關係,同時在一路上戰略性地播撒下治療所需的種子。

這就像自然界的種植規律一樣,如果你播種得太早,種子不會發芽;如果你種得太遲,雖然它也會成長,但可能會錯過土壤最肥沃的時期。

但如果你播種的時機剛剛好,那它就可以吸足養分茁壯成長。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在鼓勵和對峙之間來回遊走。


這裡這麼大篇幅的引用,就是覺得裡面的每一句,都寫出了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是鼓勵和對峙之間來回遊走


我們一遍遍告訴孩子,爸媽永遠和你是統一戰線的,另一方面又得防微杜漸,引領孩子和腦中那個不受控制的自己做決鬥。


為什麼我們都這麼做了,卻似乎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問題出在哪裡呢?








3


我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已經不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有獨立處理事情的慾望和能力。


我們嘴上說的好聽——我們尊重孩子的,但在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依然大操大辦,儼然孩子還很小,我們順道一起辦了。


我們的好心正在一點點剝奪孩子的權利,孩子最後要麼是巨嬰,要麼極度叛逆,這些都和我們的初衷大相徑庭。


所以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用治療師對待來訪者的心態去對待孩子,事情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問題的最終解決,都是對方的內心打開,以坦誠面對的勇氣去克服,不管是孩子,還是來訪者。


重點是我們要放手,就像治療師對來訪者的信任一樣,堅信孩子能夠處理好這一切,加上我們的適當引導。


就像有個博主說的,和老公的關係也就把他當成同事一般相處,共同完成家裡的這項事業,放開那種滿懷期待,就能獲得內心的更多平和。


互相在各自的時間完成各自的任務,其餘時間就安心休息,充電,反倒有不一樣的安寧。


零執着,帶來的卻不一定是零期待哦!





4


當我這樣想了之後,我的好多焦慮就都消失了。


看完覺得對您有幫助的,希望您能花0.1秒點個贊喲~

你小小的點贊永遠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謝謝你~♥️


晚安!



這是我日更的第38天(38/100)加油



- End -

圖片來自網絡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介紹:

滾滾麻麻,泥濘生活中,一朵努力向上生長的凌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