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社會心理學》中學到了什麼?(12 幫助行為)


目錄

01 前言

02 產生利他行為的原因

03 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

04 助人者的特點

05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06 我的想法

07 結語


利他主義:在無利可圖或不期望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也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積極思維往往也更可能帶來積極的行動。

“去個性化”會使人們的責任感降低。

親社會的電視榜樣所起的作用遠大於反社會榜樣的作用。

一個意外的褒揚卻能令人感到勝任和有價值感。

成為英雄的第一步是要認識到那些能夠阻止你袖手旁觀的社會壓力。


01 前言

第12章介紹了產生利他行為的原因、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助人者的特點和增加助人行為的方法。


02 產生利他行為的原因

1.社會交換和社會規範。

(1)會獲得獎賞,比如獲得稱讚、提升自我價值和金錢獎勵等。

(2)互惠規範:有來有往,好心有好報。

(3)社會責任規範: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給予他們應得的。例如尊老愛幼。

3.進化理論。

(1)親緣選擇:相似性,接近性。

(2)互惠:直接互惠和間接互惠。

(3)群體選擇: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這一節頻繁出現了互惠這個原則,在上一章親密關係中也提到過,看來應用很廣泛。

4.情緒因素。

(1)減輕自身的痛苦,道德感。

(2)關注他人而產生的同理心,幫他人解,減輕痛苦。

當發現他人的壞心情會引發利他行為,而當自己心情好時也會出現利他行為。


03 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

1.旁觀者數量:越多反而不太會產生助人行為。

(1)更少注意到該事件。

(2)對事件的解釋:在不了解事情的全貌,通常不會去貿然行動。

(3)導致責任分散。

2.有助人榜樣時。

3.時間壓力。當時間充裕時。

所以以後做任何事情盡量給自己多留一些時間,不要讓自己太趕,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在做事的過程中輕鬆、從容,另一方面有時間解決突發事件。

4.相似性。


04 助人者的特點

1.人格特質。

具有較高的同理心能力,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積極情緒。

但助人行為和從眾一樣,與個人的個人特質相比,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響。

2.性別。

在危險情境中,男性通常更樂於助人。而在相對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更樂於幫助。

3.宗教信仰。

傳遞人道主義的價值觀。


05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1.減少匿名性,避免責任分散。

凸顯出個人特質,提高自我意識。如個人請求,目光接觸,告知名字,預期的會面。

2.引發內疚感。

3.對自我形象的關注。利用誘導技術——以退為進和折扣原則,提出小請求。

4.貼上樂於助人的標籤。

5.利他主義的社會化。

(1)去除內群體偏愛,增加道德包容性,把全人類看成一個大家庭。

對個人更容易激發同情。

(2)樹立現實中和媒體中的榜樣。正面例子示範。

(3)做中學。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學習。

(4)將助人行為歸因於利他主義動機。

外部動機過強會削弱內部動機,所以給予的反饋要恰當,而自願引發的行為,其態度更持久。

(5)學習社會心理學。先認識到那些阻止你袖手旁觀的社會壓力。


06 我的想法

1.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2.把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來完成。

3.昨天大晚上剛在床上思緒紛飛,規划了接下來的讀書計劃,結果今天看了《社會心理學》之後,決定先把《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看完,再來看別的。

所以以後晚上的想法先寫下來,讓它飄一會兒。


07 結語

環境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象,看完這一章我又想把《態度改變和社會影響》再翻出來看一遍。

好糾結啊,同一領域的書看多了後有一點厭倦,但看其他領域又得從頭開始。



全文1329字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