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我們來談談

焦慮情緒從何而來?

我們先看看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有一個著名的“ABC理論”。就是發生的事件本身用A代表,過去我們會以為是這件事情或這個人的言行A,讓我們有了情緒或行為,就是結果是C,但其實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當我們經歷這個事件A時,我們是用什麼樣的信念來評價它的,信念用B代表。也就是說,同樣的事件A,如果我們有不同的信念,或者標準B1\B2\B3等等,我們將得到不同的結果C1\C2\C3。

這個理論表明,事件不是直接帶來情緒的原因,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評判,我們的認知系統,俗稱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知道了情緒是從認知來的,那麼焦慮情緒是從哪個認知來呢?

現代人的兩大通病,掛在口頭上的“我抑鬱了,我焦慮了”。我們看一看,抑鬱發生在對過去的念念不忘。焦慮發生在對未來的擔憂、恐懼上。

也就是說,一個人總是回憶過去,不能放下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斷內疚自責,就容易抑鬱。抑鬱的人大多都心地善良、聰明,出了事願意往內找原因。但卻不放過自己,過度否定自己。

焦慮呢,就是總在想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未來充滿的不確定性感到慌亂和緊張。並且擔憂自己不能夠很好地應對未來的情況。這時就會產生巨大的焦慮感。

拿疫情這幾年來說,很多行業都不景氣,破產、失業、負債比比皆是,大有一種全民焦慮感。


那怎麼處理焦慮呢?

我們要懂得活在當下。

正念,這兩個字,大家都聽過。我們拆解一下這兩個字,正念的意思是什麼?正,是上邊一橫,下邊一個停止的止,念,是上邊一個今天的今,下邊一個心字。整體意思就是止於一處,心在當下。

無論你如何擔憂未來、計劃未來,未來永遠不可能跳過現在、此時此刻而到來。也就是說,你擔憂的明天、下個月、三年後,都必須一分一秒的過,而如果你在這一分一秒中沒有好好的活在當下,而是一直在焦慮中,那麼不但不能幫助到未來,也錯過了現在。


人的生命其實只有此時此刻,永遠無法跳脫出此時此刻,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未來還沒到來。如果我們再錯過此時此刻,人生真的就將一事無成。


焦慮也是一個信號,就是督促我們要行動了,當我們有了行動時,你會發現焦慮感就會減輕。因為你知道你正在為你的未來而行動。但有些朋友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無法行動,就是那種嚴重的拖延,自己非常自責,但也沒辦法。關於拖延的內容,我會在以後的課程里和大家講解。


現在給大家幾個處理焦慮情緒的方法:

1 、保有覺知。當你感到焦慮時,要有覺知,知道自己焦慮了。

焦慮情緒來自對未來的負面信念,我們要學會轉念,尋找積極因素。

未來的事情自有未來的自己去解決。


2、深呼吸放鬆(強烈推薦)

腹式呼吸,鼻吸口呼。吸氣時肚子鼓起來,呼氣時肚子癟下去。

加強版:吸氣時感覺吸入了白色的光,充滿全身有力量;呼氣時,彷彿把身體里的垃圾、

毒素、緊張、焦慮等一併像吐黑色物質一樣吐出去。


3、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

學習《了凡四訓》、《易經》、《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等經典。

了凡》行善;

《易經》按規律做事;

儒家:處事;

道家:為人;

佛家:修心。


4、尋找專業人士、機構幫助

焦慮情緒影響正常作息、生活節奏、人際關係時,要尋求心理諮詢幫助。


最後,化解焦慮的一定是行動,但無法行動的原因是什麼呢?給大家留一個作業,就是問自己“我的人生使命是什麼?”認真地做好這個作業,我們在之後分享改變拖延和時間管理時,它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