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心理問題嗎?

有很多家長注意到,孩子在自己做事的時候總是“自言自語”。

例如,“我要來拿我的小鴨子啦。”

“奇怪,怎麼會這樣呢?”

“這可怎麼辦呢?沒關係,讓我來搭好它。”

……

很多家長會感到好奇,為什麼孩子獨自一人的時候會自己跟自己說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其實不是,這是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正常的表現,稱為內部言語過渡階段。

內部言語是指個體自問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時的不出聲的言語活動,是言語的一種高級形式,具有隱蔽性和簡略性兩個特點。

內部言語是在外部言語的基礎上產生的,與抽象邏輯思維有着密切的聯繫,具有自覺的分析綜合和自我調節的機能。幼兒的內部言語是在外部言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基礎上逐步產生的。

年幼的兒童還沒有產生內部言語。

一般認為,6歲左右是內部言語的形成時期,但此時兒童的內部言語水平還是很低的,往往還會伴有自言自語--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態。自言自語既有外部言語的交際的功能,又有內部言語的自我調節的功能。

研究表明,遊戲言語和問題言語所佔的比例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變化,3~5歲兒童的遊戲言語較多,5~7歲兒童的問題言語的比例逐漸增加。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自言自語的自我調節功能就逐漸被內部言語所代替。

所以,從個體發生學上看,內部言語是外部言語內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