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的問題,99%都是心理問題

為什麼長大後的錯,我們都愛埋怨原生家庭?

為什麼領導施壓時,我們難以說“不”?

朋友傷心難過時,為什麼我一句安慰的話都不會說?

說起心理學,人們總覺得高深莫測,不可捉摸,但實際上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心理學相關。尤其是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開始注重精神需求。

但滿口腹之慾易,想心靈豐盛難。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提出著名的人生3大問題:人對物的問題、人對人的問題和人對自己的問題。人對物的問題指的是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人對人的問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關係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包含內在心靈與外在慾望的關係問題。梁漱溟認為,只有解決了這3大問題,生命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

其實,這3大問題背後都是心理學問題:人對物的問題基本是個人能力問題;人對人的問題基本是人際關係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是典型的自我心靈問題。

無獨有偶,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等人就提出了人的3種基本需求,包括勝任需求、關係需求和自主需求。這3種需求基本與梁漱溟的3大問題一一對應:勝任需求指向一個人的謀生能力;關係需求指向一個人的人際交往水平;自主需求則指向一個人對身心自由的追求。

人生困惑一直是心理學探討的課題。心理學從誕生之時起,解決心靈困惑、提升人類福祉就是其重要使命。無論是梁漱溟所說的人生3大問題,還是由此引申出的人生諸多煩惱,古往今來的心理學家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概念,斯金納創立行為主義理論塞利格曼分析習得性無助……這些心理學大師想盡一切辦法用科學的答案解釋心理學。然而,很多人在了解了心理學以後還是覺得“這好像不是我想象中的心理學,根本沒有解決我的人生困惑”。

學了心理學為什麼不好用?

談心理學,必須先了解這門學科的特殊性。

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首先,它根植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容。而對於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中國人而言,人們心目中的心理學是以人際互動為開端的。

比如,心理學人與外行交流時,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你猜猜我在想什麼?”

專註的是人際互動。來自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香港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曾說:“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創建的,結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東方文化下的中國人創建的,那麼它一定會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這種文化差異也是導致許多人看不進去心理學專業書的原因。那麼,我們能不能換種方式來學心理學,讓它既符合人性,又能滿足中國人的文化需求,而且學起來也不費力?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副主任遲毓凱,基於中國讀者的心理習慣,撰寫了一部有料、有趣又有用的心理學科普佳作《人生困惑20講》。

用中國人喜歡的方式講心理學

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

科學心理學之所以難以征服大眾,一個主要的問題在於,它總是採用學科視角而非問題視角。很多心理學人更多的是採用嚴謹、科學的限定,從具體的學科概念出發,繼而引出龐大的心理學理論和命題,雖然科學性很強,但實用性不夠,畢竟不是每個熱愛心理學的人都需要通過研修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才能獲得成長。

所以《人生困惑20講》以問題為先導,在保證專業、科學的前提下,讓所有內容都聚焦於當下,聚焦於現實中的人生問題。不脫離大眾,只談我們身邊的事,談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典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如何應對童年創傷?

如何把握人生的關鍵?

如何在職場中站穩腳跟?

如何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提高個體幸福感?

…………

這些問題都是切實的問題,而本書給出的答案也都是基於專業研究的答案,希望讓讀者能有切切實實的感悟和提升。

還有就是,要理解和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最方便和最實際的方法就是認識這一領域的一些大師,了解他們在自己獨特人生經歷中的所思、所想、所為,然後再審視今天的生活,這無疑具有啟示意義。

《人生困惑20講》中也提到了許多心理學大師的故事,通過故事和案例來學習,更能讓人獲益。通過“問題——人物——理論——建議”的結構,讓讀者了解本學科的一些關鍵人物,繼而理解其研究,並掌握學科精髓。對許多人而言,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可能是最具性價比的路徑。

一次性獲得20位心理學大師的智慧錦囊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一些人、一些研究、一些理論支撐起來的,某些人甚至撐起了它的半壁江山。沒有牛頓,經典物理學就無從談起;沒有門捷列夫化學元素根本找不到家;沒有達爾文進化論就不能成為一門學問。心理學也有一些靈魂人物,他們的觀念、思想甚至生活經歷左右着心理學的走向。所以,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必要先認識一些學科內的領軍人,這也是入門與否的重要標誌。


讓·皮亞傑

因此,在《人生困惑20講》中,作者遲毓凱老師精心挑選了20位“頂流”的心理學家,從他們專業的視角,為讀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惑。

這20位心理學家還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意義上的心理學大師,他們都是美國心理學會專業人士票選出來的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上榜人物”,既有中國人熟悉的弗洛伊德、榮格,也有大眾可能比較陌生的斯金納、華生等人。

另一類是當下具有“時代精神”(黑格爾語)的心理學家。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心理學界有一些“當紅炸子雞”,他們的研究密切關注當下的生活,探討的多是當前人們精神生活的主題。

除此之外,作者遲毓凱老師還會結合大師的理論,針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問題,儘力提供解決方案。不僅講“why”,也會談“how”。比如,在談到童年經歷時,會講弗洛伊德的相關理念,同時也會給出建議,例如如何消除童年經歷的不利影響;再比如,談到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觀點時,會給出如何構建自我積極心態的建議。

本文摘編自遲毓凱著《人生困惑20講》,湛廬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