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的人,到底有多好?

70%的成功人士都偏內向:內向的人有多好?

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在壓力狀態下,任何性格類型都會朝不健康層級發展;而在放鬆狀態下,都會朝健康層級發展。


而外向或內向並不是性格分類的根本依據,它只是某一階段的傾向。

有的人小時候愛說話,長大了卻變得沉默寡言;

有的人小時候悶葫蘆,長大後卻巧言善辯。

外向或內向跟個人家庭、經歷、學識有很深的淵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會說話,善於交往。其實,這個並不是絕對的,不能一刀切。

現代社會提倡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更應該允許。他們選擇自己的個性模式,家長只需要因勢利導,而不能強行試圖扭轉。


其實外向有外向的好處,內向也有內向的好處。


外向者通過與人溝通進行自我充電,而內向者通過獨立思考進行自我充電。這本是不同的自我提升方向,都是值得稱道的,不能夠任意褒貶。


“你怎麼不說話啊?”

“有什麼話就說呀!”

“有什麼儘管說,別吱吱唔唔的!”


這可能是性格內向者最不喜歡聽到的幾句話了,他有自己節奏,不喜歡被人催促,尤其在多人聚會的時候。

有些性情溫和的人出於一番好意,不經意間把話頭兒遞過來,讓他發言。

可是他卻不知道說些什麼,只覺得嗓子眼發乾。沒有說話的慾望,刻意說話就變成一件痛苦的事。


內向者通常不喜歡許多的社交場合、應酬局面,對他們來說,這純粹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安安靜靜地看本書。


他們不喜歡拋頭露面,也不喜歡過多說話——有話就說,沒話保持沉默。


其實,沒話找話說,實際上是件非常無聊的事。

社交場合中,許多的精力都浪費在閑話上了,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效果。而對內向者來說,之所以靜默,只是單純的因為並沒有太多的話一定要說出來。

其實,多數時候沒有說出來的話,才更有味道。師尊也教導我們,少說不造口業,這種沉默、不多話的狀態,稱之為“聖默然”


在修行人看來,閑話使人心散,是一種不良的行為。


因此,修行人基本可以歸為內向一類,這也是內向修心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個自稱修行的人整天喋喋不休,肯定會招致非議,認為此人修行不真。


孤獨是智者的資糧,是激發靈感和創造力的關鍵所在。


如果世界上缺少了內向的人,就會缺少很多的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家、詩人與修道者……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孤獨的品質,正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也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內向者從來都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外向者或社會交往的需要,須保持自我,任彼天真,乃與道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