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日常生活分析|老公主動提出洗鍋後,我竟然不太情願?

心理諮詢師日常生活紀錄片

“老公主動提出洗鍋後,我竟然不太情願”這背後的原因解析

問過馬承寧老師之後,馬老師給予我的一些指導以及我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昨天晚上下班回家後,我自己做了一份芹菜炒土豆粉,吃飯之後,準備歇一會在洗鍋。這個時候我老公過來說:“你先歇一會吧,我來洗”,我剛聽到這句話其實很開心:“老公好體貼啊”,然後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沒事兒,你做你的,我來洗”。我說“我來洗”這句話背後有關心,就是想讓他多休息一會,我自己可以洗。但我發現背後更多的其實是一種擔憂,什麼擔憂呢?——你洗了要是洗不幹凈,我看着不舒服,我還得重新搞一遍,不如剛開始就是我來干。第一,我洗的自己看着舒服,第二,如果你洗不幹凈了,我可能會有情緒。

結果等他洗完之後,我一看收拾的非常的整齊,很乾凈。

這裡體現出什麼問題呢?我想記錄分析一下。

首先從我的反應可以看出“我對他洗完的這項技能不信任,並且我在一定程度上不願意給他機會,就是只要是洗碗這件事兒我都要自己親自干,那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就是以後的鍋碗可能都得我來洗,我來刷。”

這樣的想法要不得啊,如果是對象之間還好,如果是教育孩子,這種心態是致命的,可以說如果一個媽媽有這樣一個心態,那孩子一定會有心理病。為什麼?我跟大家詳細聊聊。

第一種情況是:你壓根就沒有見過你老公或者你對象洗過碗。

你也不清楚他洗的乾淨不幹凈,但是你對於洗碗乾淨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你沒有見過他洗碗的這項能力,你也就不會信任他洗完這項技能,你就會保持懷疑的態度。這裡面體現出的是“標準唯一化”,就是你洗碗你有一個標準,你也希望別人按照你這個標準做事兒,如果不按照你這個標準做事兒,或者你不清楚他做了之後是不是符合你的這個標準,你就開始焦慮,難受,不舒服。你為了扼殺這種焦慮感,可能出現的焦慮感,你就提前消滅引發你焦慮的焦慮源——不讓你老公洗碗,自己洗,這樣總符合自己的標準,也就不會出現“他洗完不符合自己標準的焦慮感”。那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就要承擔一個可能會有的結果,就是接下來的生活可能都得你來洗碗,你能不能接受呢?

很多人其實是矛盾的。就像有一些女人抱怨自己的老公不洗鍋,不刷碗,但是當人家刷了碗,洗了鍋,女人又抱怨洗不幹凈了,這裡不合適,那裡不合適,哪兒哪兒都看不上眼,然後這個男的就更不願意洗鍋了,內心潛台詞是:“不洗還好,洗了更是叨叨和抱怨,索性不洗了,你來洗吧,你洗的就是最好的”。看看現實是不是這樣的?甚至還有人因為洗鍋刷碗這個事兒鬧離婚的。

這就是“不允許”,標準唯一化就是不允許有第二種標準存在,你只能按照我的標準做事兒,只有這樣才是被允許的,才是得到我認可和肯定的,否則一概不合格,這就好像你是考官時時刻刻在考量別人的能力達不達標,而且就一次機會,一旦不達標一票否決,壓根不給你成長的機會。

你不允許有不符合你的期待,你的標準的事情發生,這就是要求,這就是控制,不僅非常破壞親密關係,還會在教育孩子上帶給孩子極大的傷害。

比如小孩,他小能力弱,他做的一些事情就是達不到大人的標準,他剛開始刷完就是耍不好啊,你不能說算了你這個幹不了,我來替你干,你鞋帶系不好,我替你,你褲子不會穿我每天能幫你,你不會拿勺子,我喂你,你什麼不會幹,我都替你做了,——這是過度替代,這是溺愛。孩子還小,他本身能力就弱,你用大人的成年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要求他,而且是立刻馬上就要做到和你一樣的標準,不可能的事情,他做不到,你要給他機會,給他時間讓他一步步成長,而不是替代。替代孩子一切行為的後果就是,你家孩子啥都不會,生活上的弱智,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老大最後會作繭自縛,這是害了孩子一輩子,所以這樣的父母要不得,這樣的思想要不得。

要麼就是另一種極端,你干不好,你做事兒達不到我的標準,我就貶低你一無是處,啥也不是,天天的罵你,訓斥你,懲罰你,甚至說的你連個狗都不如,禁止你的一切,就是不教你該怎樣幹才合適,只會站在父母那個“神座”上俯視孩子,壓迫孩子。這樣的父母也要不得,這樣的思想更是要不得。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要麼怯懦,一事無成,無比的自卑,要麼反社會人格,物極必反,仇恨世界。

所以作為父母你得允許你家孩子干不好,你得允許你家孩子一點一點的成長,你可以幫助他,輔助他,但不要替代和禁止。他不會吃飯,可以讓他自己抓飯吃,臟一點沒關係,只要不噎到,不燙到,有大人在身邊就可以,隨心所欲,鍛煉他的自主感,等他能夠握筷子的時候,再一點點教他,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成為大人就忘記了小孩時期的自己。

當你允許別人按照他的標準按照他的狀態去做,不去干涉,就是在破除標準唯一化。

比如,你老公洗碗洗鍋後還是有很多油,或者洗了碗就忘了洗鍋,洗了鍋不擦桌子,你可以一次一次教他,你得讓他洗,你得給他機會讓他成長。一個人如果某方面的技能不夠嫻熟,或者壓根不會要從新學起,那麼他在這項技能上的能力就相當於一個小孩學習某一項能力一樣,得慢慢來。

第一,給他機會,第二從旁協助,第三耐心指導,鼓勵——最後他的這項能力才會提升,你也就不用承擔以後的鍋碗都歸你的這個結果了,而且兩個人做的都挺開心的,沒有人說做了事被人誇還生氣的,都挺開心的,何樂而不為呢。

有的人說他壓根就不願意干怎麼辦?那就一步一步提要求啊,比如今天遞個抹布,明天抹布拿來順便擦個桌子,後天擦完桌子把垃圾扔進垃圾袋,大後天擦完桌子,把垃圾整理進垃圾袋,再幫你擦擦碗。一步一步引導啊。

總歸,你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別人達到和你一樣的標準,不合適也不合理,而且容易讓別人逆反,就好比小時候你媽讓你幹活,你極不情願干,她還要批評你不順着說,你好不容易幹完了,她還要點評一下,說一句“你不就幹了這點嘛/ 哪兒哪兒乾的不好了”,你一下子是不是感覺自己的勞動果實沒有別別人肯定,很難受,以後想着再也不敢了,一樣一樣的。

如果你說這些你都做不到,那沒辦法,你就接受你自己洗鍋刷碗的這個結果,正如有的人說“你不想洗,想讓我洗,我洗了你又看不上還說我,那我避免你生氣不說我,還是你來洗”。所以,不如換種方式試試看呢。

第二種情況:是你已經見過你老公或者你對象洗碗,他也洗得很乾凈,但是你還是會有“算了還是我洗吧,要是洗不幹凈還是得我來洗。”這些想法的話,那麼你可能在洗碗這件事兒上有自己的情結在。

馬老師說:“你可以自己分析看看,你這個情結是恐懼還是超我的問題?”

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如果洗不幹凈,很多油會怎樣呢?這時候並沒什麼情緒,沒什麼反應;如果是我老公呢,他不洗留着第二天再洗,我也沒有什麼情緒和反應;如果是自己不洗留着第二天洗呢,我還是沒什麼情緒和反應;但是一旦開始洗了,沒洗乾淨,下意識反應“這點小事都做不好”——要求,對,這就是要求。我爸媽對我就會提更多的要求,這就是超我問題。

馬老師說:“超我就是內化的父母,如影隨形”。

我說:我小時候如果不按照父母的標準做事兒會受到懲罰,小時候會受到懲罰,但是現在我已經成年了,不會了,但是自己的心理狀態還是在以前,所以也害怕受到懲罰。

馬老師說:“人不成長就永遠按照小時候的價值觀處世。”

我現在要合理的看待自己對洗碗的這個超我,這個標準。

第一,允許別人以他洗碗的方式去做。你允許就是在破除你的標準唯一化,就是在自我療愈。

第二,當別人真的不會的時候,你可以去教對方,但不要替代和禁止,也不要打壓和貶低。

第三,洗碗乾淨不幹凈都沒關係,人死不了,天塌不了,洗不幹凈又能怎樣呢?不按照父母的標準做事兒又能怎樣呢?沒什麼危險,沒什麼懲罰,現在的自己已經成年了,有自己的行事標準,甚至我可以推翻父母一些標準重新建立新的價值觀,新的超我。小時候不按照父母標準做事兒會有“被拋棄的恐懼”。比如大家熟知的父母威脅孩子的話“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種恐懼深深的印在骨子裡,但是現在要一遍一遍的告訴自己,你是為自己而活,你並不是為了父母活着,你不按照父母的標準做事兒,世界不會塌,天不會塌下來,子女和父母本就是要分離的,有什麼可害怕和恐懼的呢?

而且現在我跟着馬承寧老師學習心理諮詢,我本來就變得越來越健康,什麼狗屁分離焦慮、被拋棄感,不安全感,在心理諮詢師的道路上統統解得渣都不剩。有正確的途徑,有互助的隊友,有淵博的督導,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所向無敵的勇氣,一切心理問題都得跟我說拜拜。

當我的勇氣和自信提升了,一些問題也就變得簡單多了。

聽完我說的這些,你還會為老公洗碗洗鍋不幹凈的事情糾結嗎?大概率是不會了。

這就是心理諮詢師日常的生活分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個看似很小的小事背後的原因和道理其實很深很深,我說的不全面,分析的也不是很深,好歹是能給大家一個思路和小方法用於實際生活中,讓我們一起跟着馬老師學習心理諮詢,讓生活變得更順心,更幸福。

馬承寧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