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第一殺手”是什麼?


大學生在面臨著來自社會各方面壓力的同時,缺乏正確應對壓力的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相對較弱,處理不當就會引發種種心理問題,如情緒的焦慮和抑鬱,甚至可能導致出走、休學、自殺、兇殺等嚴重事件。

(一)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1.忽視素質教育的教育體制。

在高考之前,很多老師、家長給學生們灌輸的觀念就是“只要考上大學,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在“一切為了高考”的指揮棒下,素質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因而學生成了滿負荷運轉的考試機器。所以家長、老師、學校、社會往往會忽視平時學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動態等。對學生出現的苗頭性問題也未能及時去引導和疏通,這種性格缺陷一直延續到大學。

再加上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多少都存在一些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一般都不願意主動與他人交流,長期下去,更容易誘發心理疾病。

(二)心理障礙的三個方面

1.抑鬱傾向。較早就已經出現了抑鬱、焦慮等神經症性問題有的可能還是精神病性問題,這些問題到了高校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隨着學業繁重、學生社團等學生工作繁忙、個人感情波動等客觀因素變得可能更嚴重。

2.人格問題。這些大學生比較內向自抑,追求的理想較大,或者自我意識特彆強等,比如,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自己又達不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值,即一旦在現實中遭遇衝突如就業困難、考試失利受到處分等等,自己的主體性能動性很快退縮,自我封閉起來,不善於求助,因此很難獲得來自周圍的支持,便容易產生惡性心境障礙導致自殺現象的出現。

3.情感敏感。往往在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破裂之時,引起較大的情緒波動這種自殺現象容易發生在男女關係或同性戀關係上,或者與親人關係出現裂痕之後。自己的精神支柱或者內在動力喪失就很容易失去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

二、大學生培養良好心態,珍愛生命的建議

(一)完善自身性格,加強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質。比如和一些正能量的人交往、接觸,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他們的感染,來完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出去旅遊,換換環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來提升自身面對逆境的能力。還可以去做一名志願者,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聽聽他人的故事,感受奉獻他人的歡樂。總之,消除自殺行為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的性格優化。在遇到挫折和考驗時,要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

(二)心理疏導及心理治療。很多自殺行為都是有預兆的,比如自殺者在自殺前會選擇沉默,把自己一個人關在狹小的空間里,要麼會選擇自己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或者問一些“我死了會怎麼樣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這個世界依舊不會變。”

等相似的話語。這個時候,在有自殺動機者旁邊的人要有所覺察,給予他們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產生更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問題,從而也導致了更多的自殺現象。

特別是對於廣大青年大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客觀環境與內在自我的矛盾等等,往往會選擇逃避,多用自殺來群求解脫。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只有一次,自殺的後果往往會是巨大的痛楚及惋惜。所以青年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良好心態,養成健全的人格,熱愛生活,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