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調節孩子的考前“焦慮症”?專家:多鼓勵,建立自信是關鍵

莉莉是名高二的學生, 雖然距離高考還有一年的時間, 但是學校和家裡已然早早地進入“備戰”狀態。現在她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而且學校還安排各種各樣的摸底測試,她感覺每次考試都像跑了幾千米那麼累。

最近,莉莉的情緒很低落,甚至一看到考試通知就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和難受。在上周剛剛考完的摸底測試中,莉莉居然都沒有及格,這更加劇了她害怕考試的心理。

很多青春期女孩都有過類似的癥狀,每逢考試前就心慌、吃不好、睡不好、頭腦混沌.這些表現不僅困擾着青春期女孩,也讓父母們感到頭疼,有些父母甚至表現得比孩子還要緊張。那麼,這種考前焦慮的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般來說,考前焦慮由應考情景引起,主要表現為緊張、憂慮、不安、煩躁等心理情緒。而處於青春期的女孩都有競爭的心理,喜歡爭強好勝。她們面對考試就和成年人面臨重大的考驗樣,會表現出緊張的情緒。

適度的緊張會給女孩壓力,從而刺激到她的神經系統,激發她的興奮度,以較好的狀態應對挑戰。然而,倘若壓力過大,同時父母又處理失當,就很容易讓女孩產生考前焦慮的現象。

還有兩個月就要高考了,為了讓小雪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媽媽特意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布置了高考前幾個月的安排。媽媽準備讓遠在外地的姥姥過來幫忙,照顧小雪的起居,爭取讓小雪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上:媽媽自己也在高考前請一個月的假,專門照顧小雪:家裡近幾個月的花銷重點向小雪傾斜,全力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小雪本來心態比較平和,並沒有覺得高考有多麼可怕。但是,全家人如臨大敵般的應對,反而讓她愈發緊張和焦慮,她擔心一旦自己考不好,會辜負父母的期望和付出。

上述案例中,媽媽的做法顯然平添了孩子的壓力,加重了孩子的焦慮情緒。所以,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多聽取孩子的想法。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一,不要給孩子設定標杆

有些父母因為自身工作、社交的關係,會接觸到很多擁有較高社會地位或者家境優越的人,他們喜歡拿彼此的孩子進行比較,從而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些標杆式的要求,甚至會以此來諷刺和挖苦孩子。

殊不知,這樣的比較和刺激,會增加孩子的緊張情緒,甚至導致孩子因為害怕承擔考試失利的後果而採取些不理智 的行動。

方法二,關心要適度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複習時不分心,特意把家中的電視、電腦全關了,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事實上,這些看似是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做法,反而給孩子製造了極大的壓力,加重其焦慮情緒。因此,父母關心孩子要適度,最好採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

方法三,多與孩子溝通

心理學家曾建議父母,要多跟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會永遠支持她,這能極大地增強孩子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可盲目地鼓勵孩子,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給孩子製造壓力。

每逢周末,父每可以多帶孩F出去活動,既能拉近親子關係,也能帶助孩子放鬆身心。

(作者:耿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