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案例提醒:別忘了金榜題名後的心理問題

主播君的話

2020年數據顯示,過去12年間,中國抑鬱症發病率從0.05%爆炸式增長至6%,其中,大學生抑鬱發病率逐年攀升,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癥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

近年來,由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悲劇不斷上演,令人觸目驚心。

自古“金榜題名”乃人生一大喜事,為何這些經歷十年寒窗,成功走入大學校園的年輕人會成為抑鬱症高發人群?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中,針對學校預防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曾提出:

要加強源頭預防,注重對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時識別青年心理問題高危人群,採取有效措施解決或緩解青年在學業、職業、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

不久前,本報刊載了一篇高校教師的自述文章,文中詳細講述了他對自己研究生學生心理問題成因的分析。

案例顯示,大學生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往往與他們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這為高校預防青年心理問題,找准“源頭”,提供了一份可靠的現實參考。以下為文章全文:

考上研究生以後 他們為什麼遭遇心理問題

雨茂|

在不到半年時間,我已經第三次接到校醫的電話了,第一次感覺很意外,第二次、第三次只覺得揪心。

我的研究生髮病了,專科醫院住了40天,西藥天天吃,學校的心理諮詢室也去過了,還有師兄師姐不時安慰,該研究生也有走出心理疾病的內生動力,但病情依然沒有好轉的跡象,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做教師近30年,擔任班主任工作24年,遇到形形色色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我深知,心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童年,在原生家庭,這位研究生也如此。

幼兒階段,他父母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嗜酒,性子非常急,為人粗暴,對孫子手打腳踢是常事。

後來隨父母到上海生活,被房東孩子欺負,受本地孩子嘲笑奚落。父母對兒子的處境沒有同理心,反而責怪他沒有處理好與同伴的關係。

父親好賭博,母親不能阻止,只能不斷地數落埋怨,家庭生活沒有溫暖。

母親把對丈夫的失望投射到兒子身上,生怕兒子不成器,以後走父親的老路,於是對兒子過分苛責,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場合地“耳提面命”,卻不知道她宣洩的只是不良情緒。

做母親的對自己的情緒問題渾然不覺,不知道已經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甚至還覺得自己是當代孟母,豈不可悲!

孩子的不良情緒一天天累積,找不到發泄渠道,只能通過讀書學習去消解母親的焦慮。所以他不僅拖着病體考上了本科,還考上了研究生,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更成了母親的驕傲。

讀研後,繃緊的精神之弦鬆弛下來,發現自己融入不了同齡人的圈子,適應不了研究生階段的快節奏,每天讀書、思考、寫作的生活使他疲於奔命,精神壓力一天天增大。

加之長期離群索居導致性格孤僻,沒有愛好,沒有朋友,找不到傾訴對象,更無從宣洩,發病當然無法避免。

我曾經與其他學校的研究生導師聊過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們也反映,一年級研究生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佔比較高,有的專業甚至超過四分之一。

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自殘、輕生,搞得導師們日夜驚心。部分導師私下建議,研究生面試時,要進行心理評估,可這涉及法律和錄取公平問題,不能貿然進行。

處於焦慮狀態的學生,也要更多地關注心理問題。

比如,讀一些心理學著作,上一些心理輔導課程,找心理師諮詢。利用漫長的暑假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再以這些愛好為橋樑,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活動多聚會。如果條件許可,要出去看看,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藉此陶冶情操,頤養身心。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努力營造和諧舒心的家庭氛圍,那就再好不過了。

— End —

此為本平台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

共青團新聞聯播(ID:gqviewpoint)

作者|雨茂

編輯|金卓 統籌|陳鳳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