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經常說這五句口頭禪的孩子,很有可能罹患抑鬱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着在現今社會當中生活的壓力及成本的增長,想要擁有一個理想當中的生活愈發困難。

每天高強度的生活以及許多難以承受的壓力讓許多成年人為之感到困擾,所謂“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便是如此。

相關研究表明,現如今在我國,罹患精神類疾病的成年人不在少數,而在這些種類複雜的精神類疾病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抑鬱症

抑鬱症(depression),表現特徵為長期不斷的情緒低落、難以正常生活,罹患抑鬱症的個體在開始會表現出狀態不佳、悶悶不樂,隨着病情的惡化,漸漸對身邊的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到後期會經常產生輕生的念頭,十分令人困擾。

全球統計數據現實,現如今的世界當中,有幾乎三億人在被抑鬱症所折磨。

也許你會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成年人壓力太大,並且想得事情太多,才徒增煩惱,導致生活當中的重擔將自己“壓垮”。

可能會有人想,孩子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快樂,未成年人應該不會抑鬱的,實則不然。

出人意料的是,經過相關統計,在未成年人當中,罹患抑鬱症個體的數量達到24.6%。這也就是說,幾乎在每四個正值花季的孩子當中,就有一個被抑鬱症所折磨。

所以為人父母的你一定十分擔憂,並且十分好奇:為什麼孩子會感到抑鬱?他們的世界難道不是五光十色的嗎?

自己怎樣才能提前發現孩子們的抑鬱症傾向,從而提前幫助他們治療呢?這自然是有所依據的。一

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孩子的口頭禪,口頭禪是個體十分依賴的一種表達方式,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通常會藉助一些常用的短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久而久之,“口頭禪”也就因此形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口頭禪這個事物是在很大程度上、比較穩定地反映個體性格與狀態的。

心理學家通過相關研究發現,經常說這樣五種口頭禪的孩子,極有可能罹患抑鬱症。如果你作為其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

1.“我好煩呀/我好累/我真愁”

就像是前文當中所提到的,孩子們的世界應當是充滿美妙色彩、甚至是光怪陸離、天馬行空的,我們不放回憶自己的童年,充斥在腦海當中的念頭往往都是與快樂相關的各種想法。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如今的孩子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不會再像幾十年之前那樣只是自己去玩,可以接觸到許多新鮮的事物,尤其是網絡。

但是快樂也少了許多,難以藉助一些山、水、樹等自然事物來尋求快樂,所以他們即使是娛樂,也不是那麼的“純粹”。

再加上日漸繁重的課業壓力,孩子們的感受勢必會變得更加貼近成年人,對於生活中的負能量感受更甚。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些口頭禪,就要多加註意。

2.“真沒勁/好無聊”

孩子們由於年紀較小,社會閱歷幾乎是一張白紙,所以世界當中的各種人和事對於他們而言,理論上都應該是充滿了誘惑力、值得去好奇的。

所以許多人會認為,想要發掘興趣,也應該趁着孩子年紀小去做工作,也是因為如此。

但是當你的孩子經常表現出對於各種事情都沒有興趣,甚至是活得十分“佛系”,那麼這無疑不是一種好現象。

作為家長的你,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口頭禪,最好就想辦法去了解一下其對於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如果能力不足,最好加強一些相關引導。假如不早做打算,學習能力的不足也會影響其日後義務教育階段的成績。

3.“你幹嘛?/為什麼不XX”

無論怎樣,孩子們在成年之前接受的教育,都會接收到類似於“尊老愛幼”、“待人有禮”的價值觀,起碼對於外人和長輩是應該有禮貌的。

然而,假如你的孩子經常以一種充滿質疑和無理的口氣做出反應,那麼就證明其內心情緒並不是特別穩定,甚至還有一些戾氣。

所以當作為父母的你發現孩子這樣的傾向,一定要即使做出干預。因為這種負能量和戾氣不光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在其成年之後影響其社會交往能力。

4.“做噩夢了”

這種情況,既是一種口頭禪的表現,也是一種從生理現象的孩子休息質量低下的反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精神分析學的夢境相關研究中表示,個體的夢境是對於現實生活的某種反映,並且睡眠質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的身體狀態。

假如孩子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就經常做噩夢,那麼就表明其可能看到了什麼不太好的情景,導致內心常常回憶,難以入眠;其次就是其身體狀態可能不太好,也要注意一下。

而偶爾的噩夢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太頻繁,就是正常的。

5.“都是我的錯”

誠然,知錯就改是一種人格美德。然而對於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假如將認錯的話作為一種口頭禪,常常掛在嘴邊,那也是不正常的現象。

人不應該自大,同樣也不應該過於“卑微”,更何況一個孩子能有什麼太大的過錯呢?不至於經常認錯。

所以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應當灌輸這樣一種觀念:認錯是可以的,但是應該分清楚場合。只有當自己真的犯錯,才應該認錯。否則絕對不能主動攬責,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總而言之,當你作為孩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為其樹立正確三觀的過程當中,同時也不能放鬆警惕,要關注其生理和心理狀態,尤其是心理狀態。

不要認為孩子就不會有心理疾病,有的心理疾病是不分年齡的。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你,最熟悉他們的口頭禪,當孩子有文中的五種口頭禪時,一定要注意。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