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該怎麼破?

我們為什麼討厭與人溝通?不喜歡與人溝通?甚至,害怕社交?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從與人溝通中有所收穫,甚至,損失更多。

溝通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是什麼?說話!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與人說話,是我們社交恐懼症的病根。

我們總是不知道該給別人聊些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別人對自己說的話不感興趣,或者,討厭自己說話。所以,我們越是害怕,就越不敢說話,於是就顯得拙嘴笨舌。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人,主要是無法洞悉別人的情緒,不會隨聲附和,安慰和鼓勵,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心中裝不下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所以破壞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我們說話時,沒有摻雜對方的情緒和感受,講起來就沒有節奏感,沒有真情實感,過於平淡。甚至,如果摻雜了太多我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講起話來,就會過於激動和尖銳。這些都會引發別人的反感,從而將我們排斥在團體之外,這就會讓我們更加孤僻。其根本原因是:我們心中沒有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目中無人,唯我獨尊。

如果我們孩子也是這種情況,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將面臨非常不利的局面,甚至非常有害,應該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但問題是,有的家長無法給孩子更多的幫助,甚至幫倒忙。比如有的家長會告訴孩子,就一個人玩,不要理那幫人,還有的家長更是覺得自己孩子沒錯,錯都在別人。這些做法,都更加助長了孩子的交流障礙。他以後走向社會,總要與別人接觸。總要獨立生活。到那時候,諸事不成,甚至連好工作都找不到,才真正的深受其害。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改善孩子的這種現狀嗎?其實是有的。比如。如果我們的孩子想加入某個小團體,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從這個小團體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人,觀察他模仿他,再與他一起玩,就行了。這就是先跟這個小團體產生聯繫,然後跟他們取得同步,最後說點他們想要聽的內容,以求得進一步拉近關係。

任何社交,都是先從求同開始的。所謂求同,就是跟別人的行為盡量同步。順着別人的話題,聊點他們感興趣的。這樣才不會被別人討厭。

所以,如何破解社交恐懼症呢?從放低自己的身段,做個好學生、好聽眾、好捧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