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不自信的人如何走出自卑的陰影


一切人類文明都是基於自卑感而發展起來的。


自卑感,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之源。

只有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才會為謀求命運改變而努力。


自卑感,是個人進步的動力之源。

人類的行為,皆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我們只有真正了解自身潛在陰影與缺陷,打破自卑枷鎖,化自卑為動力,才能正確對待人生並超越自我。



(一)



《自卑與超越》於1932年出版發行,暢銷80多年,經過歲月沉澱而愈顯光彩。


作者阿德勒是公認的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他還是弗洛伊德的學生,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巨擘



阿德勒“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並成為這個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不完美哲學、生活之道、人性思悟,深入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每一個故事,照出真實的人性。


《自卑與超越》行文淺白、輕鬆樸實,生動地描寫了自卑的種種表現影響和克服方法,並將其轉變為超越自我和實現目標的動力,對普通人而言可讀性很強。


偉大的思想來源於生活,又引領生活。


讓我們跟隨阿德勒思想智慧的脈絡,重新認識自己,在生活中學會如何與自卑共存共榮,汲取不完美的力量。



(二)



“人為什麼活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客觀地說,只有在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才會問諸如此類的問題。

如果人生平坦順暢,沒有遭遇艱難磨鍊的話,就不會產生這種想法。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基本都屬於三類:職業問題、社交問題和兩性問題。


如果一個人愛情不如意、工作不順心、生活沒朋友,他就會覺得活着很痛苦,充滿挫敗感,進而把自己封閉起來。



反之,如果一個人愛情甜蜜蜜、事業小有成、生活美滋滋,在他眼中活着充實而快樂,他就會有更多精力關注他人、奉獻社會。


由此,阿德勒提出來他的觀點: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這是基於結果而非動機作出的判斷。



(三)



一些人會說:我童年受了那麼多苦,你沒有經歷過,沒資格談論我。


阿德勒一針見血地指出:每個人的經歷屬於外在因素,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我們對人生經歷的解讀才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內在因素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的行為也將停滯不前。


有的人先天缺陷,如果缺乏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在別人的“另眼相看”下過度關注自我,形成無形的自我壓力,甚至形成錯誤的人生態度,把自己禁錮在封閉的自我世界中。


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發明創造,是由身體缺陷的人創造的,如貝多芬、霍金等等。


有的從小被溺愛,他們被寵溺的不勞而獲且隨心所欲,形成了“只會索取,不問付出”的習慣。



一旦他們脫離父母,不再成為眾人的焦點時,便會無所適從,甚至變得叛道忤逆、諂媚惡毒、報復社會。

比如馬里蘭大學女留學生驚人“諂美”畢業演講。



有的飽受冷落或虐待,幼時的悲慘遭遇,讓這些人不容易相信溫暖與合作,他們更容易高估困難、更容易感受社會冷漠。


自幼缺少關愛呵護,讓這些人缺少與人相處的信任感,以及與人交往的興趣。


先天缺陷、過度溺愛和飽受冷落——這三種情境最容易讓人賦予生活錯誤的意義


他們需要別人幫忙來校正應對問題的方法,尋找更好的人生意義。


或許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但實際上,並非本性難移,只是人們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阿德勒指出,對於他們要儘早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鼓勵他們承擔責任,引導他們樂於付出。


一個人只有明白人生意義在於奉獻,才會勇敢面對困難,才能更接近成功。



(四)



自卑感的表現形式迥異,具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並不一定表現得順從、安靜、乖巧、穩重。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


當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自卑感就會以憤怒、歉意、無助、傷心等形式表現出來。


最極端的行為,甚至通過自殺來逃避退縮,把責任外推。


如果我們沉醉於自我安慰的虛假優越感,就無法改變現狀,自卑感的壓力反而與日俱增。


反之,如果我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努力改變現狀、追求超越,就能慢慢緩解自卑感的壓力。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類的自卑感是正常現象,是促使我們改變不利處境、不斷追求超越的奮鬥誘因


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的本能,它是我們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源泉。

人生如此短暫,身體如此脆弱,我們每個人都不具備完全主宰周圍一切的絕對優越感。


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奮鬥,來追求優越感;

但是,我們只有通過合作,奮鬥才有希望、有價值。


如果我們把追求優越感與社會責任感聯繫在一起,利用各自的特長進行合作共贏、優勢互補,就會創造更大的人生價值,實現更高的人生意義。




(五)



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脫胎於精神分析學,但又在極大程度上彌補了精神分析學的不足。


《自卑與超越》與阿德勒的其他著作不同,這本書更側重於觀點的論述,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它以豐富的事例、縝密的分析,剖析了人性自卑情結的複雜誘因。比如:


關於早期記憶:它像影子一樣時刻提醒着我們自身缺點和痛苦經歷。


關於夢境:夢是現實問題和生活方式之間的橋樑,只有在我們無計可施、壓力重重時,我們才會做夢,夢的任務就是應付難題,並提供解決辦法。


關於原生家庭:母親的不稱職、父親的過於嚴厲、對二胎的偏愛、父親或母親的過於強勢……家庭環境中的對抗和不和諧因素,將伴隨和影響孩子一生。


關於學校: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犯的錯誤是否會持續下去,關鍵取決於人類未來的監護人——教師,他們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


關於愛情和婚姻:這不是人類為了繁衍後代的本能衝動,一個只顧自己利益的人,不配擁有愛情和婚姻;只有彼此關心對方勝過自己,愛情和婚姻才會美滿幸福。



過去經歷的意義不是束縛,而是我們如何賦予其意義。


人生的意義不是自卑孤立,而是跌倒後我們怎樣真正站起來。


答案,就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