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讀完,你還會隨時隨刻挑剔孩子嗎?


出門總會在行李箱里塞進幾本書,這次選了三本不那麼厚的書。早就忘了是在什麼機緣巧合下買的,一本由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寫給大眾讀的心理小故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故事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


故事開頭介紹了生性活潑、光鮮亮麗的蛤蟆在朋友看來突然大變模樣,像是換了一個人,頹廢、無神、懶散、陷入抑鬱的沼澤難以自拔。

朋友們為他找了心理醫生,蛤蟆第一次前往心理醫生那裡,心裡預設了諮詢師會給他講述一大番道理,指點迷津。不料心理醫生對它的故事似乎並不感興趣,更沒有要指導他的熱情。重點就問了一句:“誰付諮詢費?

迷惑不解的蛤蟆就此開啟了自我探索之旅。

整個故事呈現了抑鬱患者如何在諮詢師的提問啟發、專註聆聽、全然接納、適時解釋中窺見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潛意識,解讀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從而自我喚醒獲得重生的力量。

我們可以從這十次諮詢對話中了解到,諮詢師是如何工作的。何為不帶評判地聆聽,何為真誠表達,何為共情,何為面質,等等一些心理諮詢技巧的運用。當然,心理諮詢流派很多,理論依據有所差異,這本看似給孩子讀的故事,實則給更多成人帶來啟發。

第一,利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意義,心理諮詢師的行業本身就具有這性質。

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諮詢師站定了,直視着蛤蟆先生的眼睛:“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歐文亞隆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最後章節“人生的意義”,首要談到的就是“利他”。故事中的諮詢師蒼鷺第一次見面說他從事的工作,是讓每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變好。瞬間覺得從事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協助陷入困境的人走出來,存在的意義非凡。


就像迷途羔羊遇上貴人指點。不過,心理諮詢師一定不是救世主,不是萬能的。只是說,因為他的洞悉與努力,比一般的職業更容易對人施以正向的影響,可能自我價值感會比較強烈吧。

第二,自助者天助,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

蒼鷺這一句“相信每個人有能力變得更好”,是整個故事最為強調的一點。歐文亞隆在書中說過一種防禦方式——終極拯救者,患者相信和尋求一個外界的終極拯救者。

終極拯救者可以是超自然的力量、個人的神、也可以是世俗環境的領導者,或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我們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和自由,認為自己沒有力量,而將希望寄托在外在的拯救者身上。

亞隆說,這個模式有歷史和生命軌跡的沿革。在小的時候,我們誤以為父母是永遠關心我們的,有父母在,我們就會得到保護。長大成人,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繼續尋求這種拯救和保護。

終極拯救者這個防禦方式容易失效,因為終極拯救者的角色也很容易破滅。亞隆在書里也提到了幾種情況下,這種信念的破滅,一種是致命的疾病,第二種是抑鬱,第三種是受虐狂。

這本書的故事主人公蛤蟆一見到蒼鷺就問:“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什麼嗎?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覺得好受一點?”


諮詢師蒼鷺沒有直面這個問題,而是在提問後告訴蛤蟆:“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應該是出於自願的原則,你應該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來諮詢時,才能真正合作。能為諮詢負責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第一次,它不再被人當做被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管做任何決定,它總是習慣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彷彿這一問,責任就從它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它無關。


蒼鷺接著說: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但歸根結底,這一切取決於你。”


此時,蛤蟆的內心獨白是:這些年來,從來沒有有意識地將“我”放在第一位,為了討好朋友,甚至用誇張的、甚至是浮誇的“扮丑”來博得大家的高興,彷彿大家高興了它就會一樣開心起來,但是它其實從來沒有開心過,而且,它越是放低姿態,朋友們真的以為它就是如此大大咧咧,沒有自尊心,於是,它們更加肆無忌憚地和它開着“玩笑”——

榮格曾說:“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着痛苦的。” 有時我們想改變自己,卻難以付諸行動,缺乏努力、勇氣和決心。比較而言,抱怨他人、抱怨命運不公來得省力多了。然自助者才能得天助,唯有意識到“你得為你自己擔起責任來”時,“你自己”這個英雄才會來到你的身邊。

這就是“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的真正意思!

第三,人的童年何其重要,作為家長,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蛤蟆在蒼鷺的指引下回憶了自己的童年,他孤獨的童年,並沒有多少愛和快樂,主要是悲傷和抑鬱的。蛤蟆的祖父和父親都在經營家族釀酒企業,將蛤蟆作為繼承人培養,期望非常高。祖輩在當地很有威望,蛤蟆一直生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中,不得不盡一切努力來證明自己。

除了順從父母之外,蛤蟆更想要取悅他們,它想讓父母感到滿意,為他驕傲,可父母從來沒有對他說過一聲好,有的只有打擊和否定。

尤其是不苟言笑的父親,不是冷落它就是批判他,略微慈愛點的母親卻總是看父親的臉色,不會當著父親與它說笑,只會顯得更嚴厲,以符合父親的標準。母親很少擁抱它,蛤蟆直到成年後還是會感到莫名的內疚和擔憂。


於是它放任自己,用浮誇和愚蠢的行為來博得周圍人的關注,直到成年,討好別人已經成為一件自然的事,它想要每個人滿意,想要面面俱到,唯獨沒有想到自己的內心。

經過蒼鷺諮詢師的治療,蛤蟆先生從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不願意麵對自己這麼的“喪”,覺得丟臉、恐懼,直到了解到自己,原生家庭童年中的影響,以及憤怒背後的故事。

作者借蒼鷺的解說提到了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三部分組成。

兒童自我狀態:指我們小時候體驗的所有基本感情,逐漸發展演變成微妙而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成為影響我們一生的行為。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會自憐自艾,如兒童一樣叛逆、任性、慪氣,表達自己的情緒。


父母自我狀態:指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括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藉此判斷是非對錯,這些價值觀來自父母,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的童年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後的人生產生影響。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在這個狀態下,我們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身影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父母自我狀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養育型父母”,另一種是“挑剔型父母”,後者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挑剔型父母”的典型特點是愛批評人、嚴厲、容易憤怒。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沒少見過這種人:他們愛挑剔、對他人評頭品足、喜歡教育他人。這樣的人,在當下的時刻,就是處於一種“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中。


值得說明的是,“父母自我狀態”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不過不同的人,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像書中獾這種明面上批判教育他人的,是最容易被察覺的。還有一種更隱蔽、更不容易察覺的,就是對自我的批判

蛤蟆因為獾的教育,產生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他雖然氣憤獾的做法,但內心卻不可避免地會想認同獾的觀點,認為自己無用。這種對自我的批判,也是“父母自我狀態”的一種運作方式。

一個人的自我狀態中,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是一體的,三者缺一不可。在這三種狀態中,父母狀態和兒童狀態是人的一種自然反應,並不需要刻意練習。過往的經驗讓我們在面對相似情境時,能夠做到不經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但成人狀態不同,在三位一體中,成人狀態是唯一一種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和刻意思考才能獲得的。只有處在成人狀態時,我們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我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

在敘述中,蛤蟆有機會全面回顧他的人生。他開始意識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長時間裡都是怎樣影響的他。他看到自己傾向於怎樣行事,也看到一個事件是怎樣引發另一個事件。

現在,他漸漸獲得了一種能力,讓他在回憶時不再譴責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繫 ,能客觀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內疚。慢慢的,他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事情會那樣的方式發生,以及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其中有一段關於情商的對話:

“ 那麼高情商的人是怎麼樣的呢?”蛤蟆問。


“概括而言,他們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正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


"但也許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過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他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係”。

當一個人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再將自己的不快樂、不幸運歸結為他人原因時,才能認識到自己是具有自主權的。了解到自己有自主權,也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改變自己時,才是一個人真正進入到成人狀態的表現。

而要做到這一點,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無法靠依賴他人來獲得。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經歷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實在太大,我們既要不斷自我成長,也要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傷害較少的成長期。

首先警惕自己是不是一個愛挑剔的家長,似乎對成績沒有什麼高要求,似乎不會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但是生活中批評、評判不斷,指責不斷,不滿多多,每天的點點滴滴的指摘就像一個個小黑點慢慢融合成一個大大的黑洞,孩子在黑洞里掙扎、痛苦……

想到這一幕膽戰心驚,為母不易,既要不懼怕磨練孩子,又要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唯有不斷反思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