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無憂無慮來形容一個孩子,因為孩子的情緒可以毫無顧忌的表達出來,通過一個微笑、一聲啼哭,或是其他細微的表情。
而成年人則不同,好像情緒穩定才是最適合描述成年人情緒的字樣。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悲喜自渡。你展露自己的脆弱,無法體現自己的成熟,也換不來任何好處。
但成年人究竟有沒有情緒?真的是情緒穩定的嗎?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個人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情緒語言,不自覺忽視它,甚至壓抑它,逐漸就變成了“假性外向”。
|假裝自己很外向
|楊思遠
️|天地出版社
作者是一位擁有7年心理諮詢從業經歷的心理諮詢師,同時開設心理專欄,其數十篇文章成為閱讀量超過10的爆款,為多家媒體供稿。並被武志紅、張德芬等自媒體平台轉載。
本書從外向孤獨、內在療愈、邊界思維、關係真相、自我重塑五大部分,用心理學知識透析外向孤獨症的形成原因,並給出合理建議,最終幫讀者達到活出自我的目的。
讓我很驚喜的地方是,本書雖然是心理學書籍,但卻毫無枯燥之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案例和心理學知識融匯貫通,有一種在故事中學知識的感受。
什麼是假性外向?
不是你在社交中展現出自己開朗健談的一面,而是你忽略了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否認自己的內向性,試圖把自己完全改造成一個符合大眾期待的所謂“外向的人”。
這麼一看,假性外向的人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中之一。
職場中和領導暢談工作,但食堂看到領導都躲得遠遠地,希望自己能自由的享受午餐;給同志們講黨課時侃侃而談,平時就喜歡在辦公室安靜的寫稿子;朋友喊我出去吃飯逛街一般都以“好吧”做回應,其實心裡更想的則是貓在家裡看書……
假性外向的成因?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好像每個心理疾病都和原生家庭以及童年脫離不開關係。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他的自我表達總是被忽視,或者他的自我表達總是遭到他人的否定和壓制,那麼他就會漸漸地學會用壓抑代替表達。
看到這的時候,我也分析過原因,青春期時期的自己因為體重有些偏胖所以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缺乏自信,當時沒人了解我的情緒,給我鼓勵,使得我經常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逐步變得內向。
工作後,通過自身的努力進入到中層領導職位,為了所謂的事業,有時候難免會讓自己心很累。
假性外向如何改變?
作者說,不要否認自己的內向,不要完全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也不要忽略自己蕞真實的感受。
以我自己為例,我總結的幾點:
1.接受自己很內向這個事實
2.認清內向也不是一件壞事
3.學着敢於表達自己真實情緒
4.讓身邊人逐步接受我內向的事實
5.卸除偽裝,活出自我,找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