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從行動方面分享了如何改善焦慮問題,今天分享從思我維層面上如何改變我們的一些想法,進而改善焦慮。那麼改變哪些想法呢?
第一個需要改變的想法,就是我們要接收恐懼,而不是總想要戰勝它。大家總覺得我很脆弱,我很糟糕,我一定要戰勝它,我要成為一個強者。沒有人能夠戰勝恐懼,就算是英雄也無法戰勝恐懼。英雄是內心恐懼,但如果需要他做什麼他依然能夠挺身而出去做的人,這才叫英雄。
第二個想法,不要期望自己成為社交小天才。沒有必要八面玲瓏,沒有必要非得獲得所有人的讚譽,減少對自己的價值評判。什麼叫價值評判?比如你對自己說你很糟糕,你不像樣,你沒有自控力,你是一個沒出息的人……凡是給你自己下定義的,叫作價值判斷。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我沒有做好”,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你認為“我是一個失敗者”這就是價值判斷。我們盡量不要給自己做價值判斷,也不要輕易給孩子、給家人做價值判斷。
第三個,別被“假警報”嚇到。有的人有身體恐懼症,比如心臟難受了一下,他就會覺得完了,要出事了,會不會是心臟病……很多人會有這種“假警報”,不要被它嚇倒。
第四個,減少毫無幫助的檢查。有的人去醫院檢查的次數過多,當然我們不是說你不要去檢查,如果你已經被醫生勸說了,說你不要來怎麼頻繁了,這個時候不要再去做更多的檢查了。
第五個,要學會重講自己的故事。我們在講一個故事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舉例子來說,很多人上台演講會覺得焦慮,為什麼?因為我們會講三重故事:第一重是未來的故事,比如今天演講沒講好,完了,未來沒希望了,職稱評不上了,這是對未來的過度想象。第二重是觀眾的想法:大家會怎麼想?大家會怎麼看我?大家會怎麼評價我?第三重是對於自己過去的後悔:我如果能夠再放鬆一點,如果能夠再……給我們施加壓力的就是來自過去、未來和對他人的考慮,這就是三重奏。我們不妨重新好好想一下,如果你坐在台下,看台上那個人講壞了,你是什麼感覺。其實無所謂。你如果能夠真的重新講關於過去、未來、觀眾的故事,.一個演講就能夠判斷的,而且也會有觀眾覺得挺好,還不是所有人都覺得不好。所以,如果能夠重新看待三重故事的話,你感覺會好很多。
第六個,我們要知道焦慮症並不可恥。這是一個正常現象。
第七個,在生活當中,你要毫不費力的表現。舉重若輕是裝出來的,但是作者說鼓勵你要裝作舉重若輕,你要表現的毫不費力。作者知道這個道理,他打高爾夫球的時候有一個嚴重的焦慮症患者,是頂級的高爾夫球手,他在作者的幫助下,後來慢慢學會了一件事,球上了果嶺,也依然淡定。一般人如果球上了果嶺,就開始緊張了,會想那一桿推進還是推不進,他永遠都面無表情,覺得無所謂。一般人要是沒推進會生氣,甚至還有砸桿等各種各樣的表現。那個被訓練過的人,一定要裝作若無其事,沒推進也雲淡風輕,過去再加一桿就可以了。所以你只有不斷訓練自己,做一個很酷的人—你做不了有禪心的人,至少你要做一個很酷的人——表現的毫不費力,逐漸地,事情就會變得毫不費力。
第八個,要學會發現機遇,人要樂觀一點。埃隆.馬斯克曾經做過一個演講,他說悲觀者可能贏在現在,但樂觀者贏在未來。一個悲觀的人總是正確的,他們總是說這事不行,那事不行,那個多丟臉……悲觀的人總是評價別人。悲觀的人永遠待在當下,哪兒都去不了;樂觀的人才能夠創造未來,才能夠不一樣。我們如果想要戰勝焦慮,需要變得笑呵呵的,有點樂觀——要對未來有一些信任和想象,並且願意去創造一些事情,這樣你的眼睛才會盯着好的東西,盯着機遇去看。而如果你天天擔心糟糕的事會發生,那八成慢慢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為你沒有找到新的機會。所以,發現機遇很重要。
第九個,即刻行動,不求完美。只要你做了,比你做的完美要重要的多。有很多人天天不做事,總是焦慮的原因是,他總想做一個完美的事,他認為自己一旦出手,就要做出很好的東西。還有一個重要的想法,就是“你也一樣重要”,你和他人一樣重要。還有一個很有禪意的想法:他強由他強。就是外部環境再怎麼糟糕,那是它的事,我們管不了,我們盡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他強由他強。你唯一可以避開的是什麼?並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不能避開,不是讓你見了危險都要上,你可以避開討厭的人。如果你有一個很討厭的人,他讓你產生焦慮的情緒,你是可以避開他的,你不一定非得跟這些人較勁。我們如果能夠建立這樣的看法,就會覺得自己的內心會感受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