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需2個月,罹患典型雙相障礙的他快速好轉,幾乎完全撤葯

2022年12月17日22:40:03 心理 1612

本文字數約:9384 字

閱讀時間約:12 分鐘

本文章節:

01、他性格謹小慎微不是天生的,是源於心理創傷

02、為什麼他總對過去的事胡思亂想?

03、早戀被父母發現後,他出現了被偷窺感

04、“疲勞式學習”的背後,有不理性的執念

最近,我們在持續分享雙相障礙患者偉濤的深度心理干預過程。偉濤是典型的雙相障礙Ⅰ型,有過心境高漲、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的躁狂發作。

父母帶他去北大六院看病,大夫使用較大劑量的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葯,偉濤情緒穩定下來了,但很快又陷入了抑鬱發作,甚至有過自殺行為。

而且,他還有明顯的強迫癥狀,總控制不住地反覆洗手、檢查。他的性格也謹小慎微,容易焦慮和災難化思維,有強迫型人格改變。

父母帶他找我們就診時,偉濤24歲了,考上了研究生,但因為病情嚴重不得不休學。他非常渴望早點康復、早點減掉所吃的大量藥物,回到學校讀書。我們經過評估後,決定收治。

偉濤一共接受了17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還有我的強化認知干預等等。前兩天,我們分享了前7次深度催眠下發現的病理性記憶,主要是他遭受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值得一提的是,偉濤剛開始接受我們的深度心理干預時,服用的藥量較大(每天0.25mg勞拉西泮、15mg坦度螺酮、15mg米氮平、0.2g喹硫平、0.6g碳酸鋰)。

大約一個月後,因為他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得到了大幅度修復,我指導他快速減葯,已經減到只剩下每天50mg喹硫平了。不過由於他出現了入睡困難的癥狀,所以我讓他每晚睡前服用一片右佐匹克隆,所服藥量大大減少了。

01、他性格謹小慎微不是天生的,是源於心理創傷

深度心理干預進行到這個階段時,偉濤認為自己好得差不多了,心情挺不錯。但在偉濤媽媽看來,兒子還是不願出門運動,整天玩手機或者玩遊戲,嘗試看過專業書,但看不進去,學習狀態不佳。

而且,偉濤有一次用360瀏覽器點開淘寶時,發現密碼被瀏覽器保存下來了,他一下子非常恐懼,害怕得大汗淋漓,急得快哭了。他之前用這個瀏覽器登陸過其它網站,有的涉及隱私,他非常擔心自己的瀏覽記錄會被人看見。

僅需2個月,罹患典型雙相障礙的他快速好轉,幾乎完全撤葯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絡

偉濤媽媽不停解釋、安慰,但根本沒有用,無奈之下,偉濤媽媽緊急向我求助。

我讓偉濤媽媽轉告他,他因為這件事那麼恐懼,這背後一定有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事件,我會與催眠治療師Lucy溝通,下次安排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時,可考慮先處理這個問題。

與此同時,偉濤也要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意識到時自己之前遭受的相關疊加性心理創傷被激活後,自己陷入了災難化思維中,真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爭取及時恢復理性。

偉濤媽媽向我道了謝,我也馬上把事情轉告了Lucy,她決定第二天跟偉濤一起緊急處理這個問題。

兩人見面後,偉濤一開始並不願意就此事接受深度催眠,他覺得這背後沒有創傷,每個人都害怕隱私被泄露,這種反應不是很正常嗎?他覺得自己當時的情緒很不好,需要多一點時間休息、調整。

但Lucy非常明確地告訴他,根據我們的臨床心理干預經驗,這背後一定有創傷事件,她建議最好還是要處理。不過,偉濤也可以自行決定。

偉濤思考了一會兒,秉着對Lucy的高度信任度,他選擇克服自己的負性情緒,接受這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處理的問題是:為什麼他那麼謹小慎微,尤其涉及到個人信息安全時,總是過分擔憂?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3個相應的創傷事件。

第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2歲的時候。正值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在晚飯後放起了鞭炮,聲音很大,把偉濤嚇得大哭。

之後的每一天,偉濤一到了晚飯後就會大哭。偉濤奶奶還以為孩子中邪了,找了神婆做了一場法事。

從那以後,偉濤真的不哭了,家人們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其實,這件事是偉濤性格膽小、謹小慎微的最早原因之一。

第二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高考後的暑假。他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人登錄了另一個人的高考志願填報賬號,把他的高考志願篡改了,導致他最後被更低檔的大學錄取了。

偉濤覺得這個登錄別人賬號的人太可惡了,而那個被篡改了志願的人太可憐了。他還擔心自己也會遇到類似的事,並出現了可怕的後果。他發誓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網絡賬號,不讓任何人知道。

第三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初一、初二的時候。他當時看了一部網劇《毛騙》,裡面介紹了很多騙術,這些騙術的共同點是引誘對方提供個人信息,從而詐騙他們的錢財。

Lucy發現偉濤看這部網劇的時候太投入了,類似清醒催眠的狀態,很多情節都進入了他的內隱記憶層面。

Lucy將上面的創傷修復後,引導偉濤意識到,現代社會科技技術非常發達,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承擔著一定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但整體上風險是可控的。很多網站的安全係數已經大幅度提高,沒必要過度焦慮、緊張。

如果想更好地保護隱私,我們可以盡量做好防護措施,比如使用別人的電腦、公共登錄賬號時,注意不要保存密碼;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機、銀行卡密碼、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等等。

還有,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只要行事磊落、光明正當,不做壞事,即便有些信息不小心泄露了,對個人生活也不會有明顯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好奇心強,或者貪小便宜,點開一些非法的、有陷阱的網站,更不能在網上做違法的事,否則會自食惡果。

第二天,偉濤說他以前一直不確定自己謹小慎微的性格到底是天生的,還是源於心理創傷。通過這次深度催眠後,他深刻意識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後者,尤其那部網劇,對他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他說他的焦慮、緊張感已經基本消失了,情緒也有明顯好轉,還表示之後一定會好好配合Lucy的心理干預。

我也告訴偉濤,雖然每個人都不願意個人隱私被泄露,但正常來說,遇到瀏覽器自動保存密碼這種事,不足以讓人害怕、焦慮到這個地步。他的反應是過度的。如果這背後的心理創傷得不到修復,他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境,很可能會再次導致情緒波動,甚至誘發驚恐發作。

而且,偉濤一開始堅定地認為自己謹小慎微的性格背後沒有心理創傷,不願意處理,這暴露了他有自以為是的偏執型人格特徵。

偉濤也說意識到這一點,他說自己從小學習成績好,經常被老師誇獎,確實有一些自負。我引導他以後要對這一點加強自我覺察,如有需要的話,可能還要進一步通過深度催眠進行處理。

隨着偉濤的情緒穩定下來後,我指導他停掉當時所服用的50mg喹硫平,並叮囑他的媽媽密切觀察停葯反應。如果偉濤出現情緒波動也不是壞事,反而有利於心理創傷進一步浮現出來,更好地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

這時候,也就是深度心理干預開始後不到2個月,偉濤所服用的精神科藥物只剩下每晚一片右佐匹克隆了。

這次減葯後,偉濤仍有胡思亂想,稍影響睡眠,但不嚴重,情緒也還好,他和媽媽都放下心來。

但過了幾天,偉濤媽媽給我發信息,說偉濤發現WPS軟件有自動備份的功能,又陷入焦慮、恐懼中;又說打電話時手機音量太大了,會不會被別人聽見;還說為什麼這麼久了,又住院、又接受深度心理干預,病情還是沒好,甚至又開始痛哭。

偉濤媽媽安慰兒子,這是停葯反應,也有助於問題暴露,但偉濤還是聽不進去。最後,在我的建議下,偉濤選擇重新每天晚上服用25mg喹硫平,緩解情緒波動。

等他稍微穩定後,我約他前來接受強化認知干預。我問他,“其實很多人都知道WPS會自動備份,這是為了防止突發情況出現,文件來不及保存就丟失了。為什麼你知道之後,會那麼焦慮?”

偉濤說,在理性上他知道這一點,但他就是控制不住地焦慮、胡思亂想。他也覺察到自己在胡思亂想,可這讓他更悲觀了,覺得自己治療了這麼久了,怎麼還是這樣?他一下子就對康復失去了信心,便情緒崩潰了。

我告訴偉濤,他患有典型雙相障礙Ⅰ型及強迫症。雙相障礙屬於重性精神疾病,國內外很多精神科大夫都認為難以治癒,需要終身服藥。而強迫症也讓大夫們很頭痛,甚至被稱為精神科的“牛皮癬”。

偉濤之前就診過北大六院,這是我國精神科實力最頂級的醫療機構,但還是沒法獲得良好的療效。所以,他要意識到自己的病情有多複雜,屬於高難度個案。

現在他只接受了大約2個月的深度心理干預,癥狀就明顯緩解,還大幅度減葯,這已經非常難得了,他要看到自己的積極變化。而且,雖然他患病多年了,他為此也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是他接受我們的深度心理干預才2個月多一些。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雖然我們的這種深度心理干預與其他藥物治療或者心理治療方法比較,已經算是神速了,但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目前,偉濤出現了情緒波動,部分原因是過去服藥把相關的癥狀掩蓋住了,停葯後便逐漸浮現出來。這其實暴露了更深層面的心理問題,對深度心理干預是有利的。

經過我一通分析,偉濤的焦慮情緒進一步降低了,重建信心,並答應我會好好配合Lucy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

而偉濤媽媽一如既往地表達對我們的高度信任,她本人也是醫生,她明白兒子的病情是非常複雜的,走向康復的道路一定是一波三折的。她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希望我們能繼續地修復偉濤的心理創傷。

02、為什麼他是放不下過去未做好的事情呢?

很快,偉濤第9次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處理的問題是為什麼他總是胡思亂想,總放不下過去沒做好的事情,擔心出現災難化後果?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6個心理創傷事件,以下介紹其中最重要的幾個。

第一個創傷事件就是偉濤提及過的百度網盤事件。他通過百度網盤把自己的一些個人資料、視頻,分享給了一位好友,而且沒有刪除網絡記錄。

偉濤想起這件事的時候非常崩潰,認為自己的重要信息可能泄露出去了。他給這個好友打了將近20個電話,問了很多問題,好友一遍遍地回復他,讓他不用擔心。

但偉濤就是停不下來,進入了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出現了災難化思維,腦子裡亂糟糟的,感覺什麼都記不住、也集中不了注意力。

僅需2個月,罹患典型雙相障礙的他快速好轉,幾乎完全撤葯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就想了個辦法,自己問過什麼問題,就記錄在手機上。但他記下來又擔心泄露,不記下來又覺得自己記不住,心裡糾結到了極點。

第二個創傷是在他大二上學期。一天上午,偉濤感覺身體不舒服,中午也沒胃口,到了下午就開始發燒了。

偉濤回憶,自從這次生病後,他就覺得自己的腦子全亂了,開始有潔癖,出現反覆洗手、經常換床單,必須把家裡物品擺放整齊的強迫性行為。

Lucy讓他回憶當時有什麼心理活動?為什麼一次生病後就發生大變?

偉濤說,他當時把學習看得很重,很希望考研成功,所以本科4年一直把自己逼得很緊,不讓自己落下任何課程,還通過拉長學習時間來提高成績。

可他發燒後無法上課,非常擔心會落下課程,身體不舒服本來就難受,心裡還着急。他暗暗下決心,以後不能再生病了!所以,他反覆清洗雙手、清潔,生怕再染上病毒細菌,這其實也是災難化思維的一種表現。

第三個創傷發生在偉濤生病之後。那時他剛結束住院治療,病情有所好轉。可過了幾個月,他又進入了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一直持續到與我進行面診前。

那段時間,偉濤的父母在網上了解到森田療法,試圖用這個方式來幫助偉濤解決問題,但幾乎沒效。偉濤覺得那時候的自己就像一隻鴕鳥把頭埋在沙里,不願意麵對自己的病情。

還有另外3個創傷就不贅敘了。Lucy修復了這些創傷,並作出了一些引導。其實偉濤上大學後還是跟高中時一樣,為了優秀的學習成績拼了命地學,打疲勞戰。

Lucy引導他,學習一定要講究科學方法、勞逸結合,不能光用延長學習時長的方式,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累垮。

而偶爾的感冒發燒,這是每個人都難以避免的,無須過度恐懼。相反,每次生病的時候,也是我們停下來好好休息的良好時機。等到康復後,我們可以更加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中。

第二天,偉濤顯得很感慨,他說,“我以前總是不停地想過去的事,不斷折磨自己,現在想想真是愚蠢,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才是!”

我忍不住笑了,不過也對他的積極改變點了個贊。他過去的行為並非愚蠢,而是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後所出現的、無法自控的行為。現在越來越多心理創傷得以修復,他也逐步恢復了理性,以後當然要保持理性樂觀,過好眼前的每一天了!

這次深度催眠的效果非常明顯,偉濤的情緒有了較大的改善,我讓他把之前臨時加的25mg喹硫平又減掉了,仍然每天只服用一片右佐匹克隆來改善睡眠。

本來偉濤的心理干預仍要繼續,可當時廣州爆發了新冠疫情。我們暫時無法為偉濤安排心理干預,他們也只好回了老家。

雖然這是無奈下的決定,但也可以壞事變好事。我讓偉濤試着跟爸爸相處一下,感受一下爸爸是否有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

我還讓他要好好感受一下現在正直美好年華的、24歲的自己,多體驗一下現在的生活,好好放鬆一下。這樣有助於進行自我沉澱,令前期心理干預的效果更好地呈現出來。

我也督促偉濤的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趁這段時間,好好陪伴兒子,爭取令親子關係有進一步的改善,更有利於兒子的康復,也有助於後續心理干預的進行。

在暫停期間,偉濤媽媽不時通過微信向我反饋了兒子的情況。她說偉濤整體狀態還可以,有挺長一段時間不胡思亂想,但偶爾還是會擔心一些事情,比如密碼泄露、被別人偷聽了電話內容等安全問題。

但他不太愛運動,以前喜歡的籃球都不碰了,大部分時間都在玩遊戲。因為他還是不能看書,一看就容易焦慮。

最令偉濤媽媽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家庭治療後,他們的家庭氛圍變得十分良好。一家人沒發生過一次爭執與吵架,偉濤也願意與父母交流了,甚至開始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懂得體諒父母了。

偉濤也說自我感覺很好,尤其與剛停葯的時候相比,簡直天壤之別,現在整個人都非常輕鬆。他父母看到兒子的積極變化,都由衷地開心,甚至說非常感謝我跟Lucy為他們家庭帶來了重生。

只不過,偉濤9月份就要開學了,他很希望能快點到廣州來繼續接受深度心理干預,然後以更好的狀態復學。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能夠理解,但當時廣州的疫情還沒緩解,而且催眠治療師Lucy由於長期做深度催眠,出現了頸椎問題,需要修養一段時間。

偉濤媽媽也表示非常理解,稱Lucy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是最寶貴的資源,希望她先修養好身體,才能幫助更多患者走向康復。

後來,我還得知偉濤的爸爸真的把酒戒掉了,偉濤和媽媽都非常驚訝!他們倆之前都一致覺得,“他會戒酒?那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不但如此,偉濤爸爸下班後還會主動做飯、做家務,關心和尊重妻子和孩子。偉濤媽媽覺得一家人待在一起時,非常幸福。偉濤看到爸爸的巨大變化,也不再擔心爸爸喝酒的問題了。

03、早戀被父母發現後,他出現了被偷窺感

廣州的疫情終於緩解了,時隔近一個月,偉濤和父母再次前來接受深度心理干預。我先和他們見了面。

偉濤媽媽再次向我們表示感謝,說兒子真的好了很多。不過,他們從老家準備坐飛機到廣州時,兒子忘記值機了。當時偉濤媽媽有點着急,語氣也有點重,但看到兒子情緒有點低落,就趕緊改變了語氣。

偉濤也說,他發現自己忘了值機時,第一時間出現了心慌、不安全感,但整體上可控。在接受深度心理干預之前,這種不安全感會達到10分,經過多次干預後,已經降到2到3分,但最近可能又達到了4到5分。

這種不安全感的背後其實仍有疊加性心理創傷,還沒有得到修復。而值機事件對他又形成了一個小的心理創傷,導致病情的小波動。

而且,這件事提醒偉濤要進行自我反省。作為一名成年男性,坐飛機要有意識地主動值機。他已經24歲了,不能再依賴父母、一味享受父母的照顧,甚至要反過來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盡到做兒子的擔當。

偉濤還告訴了我一件事。他在小學的時候追求過一位女生,在QQ上向女生表白,但被女生的媽媽發現了。女生的媽媽還告訴了偉濤的班主任,班主任又告訴了偉濤媽媽。

偉濤媽媽翻看了偉濤的QQ記錄,並把他批評了一頓。從那以後,偉濤總擔心別人會偷看他的東西,有一種被偷窺感。

我感覺這件事對他形成了心理創傷,Lucy聽了以後也有同感。第二天,她和偉濤共同覺得先處理這個問題:他總會有一種被人偷窺的感覺,然後覺得害怕、恐懼及心慌。

僅需2個月,罹患典型雙相障礙的他快速好轉,幾乎完全撤葯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次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4個病理性記憶事件,以下介紹2個。

第一個事件發生在偉濤小學3、4年級時,他當時在報紙上看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其中有一條規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隱私。

偉濤心裡很開心,覺得國家法律都這麼規定了,那自己的QQ聊天記錄、日記本都屬於個人隱私,如果父母偷看的話,是對自己的一種侵犯,這是違法的。

第二個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小學五年級時,就是媽媽“偷看”他QQ聊天記錄的事件。

當時,他經常和喜歡的女生在QQ上聊天。有一次,他忘記關閉聊天記錄窗口,被下班後的父母看到了。

偉濤媽媽找他談話,“你是不是在談對象?”偉濤承認了。偉濤媽媽當時沒有責罰他,但偉濤認定媽媽偷窺了自己的隱私,對媽媽的信任瞬間崩塌了。

其實,事情的真相是,媽媽早就從班主任那裡得知他和那位女生的事了。媽媽看他的QQ聊天記錄,是為了求證此事,怕冤枉了他,而不是故意偷窺他的隱私。

Lucy修復了以上創傷後,對偉濤予以積極的引導。

其實偉濤沒有真正理解“尊重未成年人的隱私”這條規定的意思,成年人要尊重未成年人的隱私,並不等同於完全不能看未成年人的隱私。父母作為他的監護人,在必要的情況下,他們有權查看未成年子女的聊天記錄及日記本,以排除一些危險的隱患。

比如,有一些微笑型抑鬱症患者會在日記本透露自殺念頭,如果父母看到了日記本的內容,便能提高覺察,避免悲劇發生。

所以,他當時才讀小學,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媽媽看他的聊天記錄,是為了更好地得知他的情況,從而保護他、引導他、避免他做錯事。偉濤不必因此害怕被別人偷窺,而且遇事不要糾結於細枝末節,一定要心胸要放寬廣一點。

Lucy還再次跟偉濤強化了網絡使用的安全問題,在如今大數據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泄露一些個人隱私。我們平常心對待,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也不過分好奇和貪小便宜。

這次深度催眠後,偉濤的情緒繼續得到了明顯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偉濤覺得經過這次心理干預以後,他感覺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提升,偉濤媽媽也非常欣慰。

這裡想說一下,為什麼Lucy強調偉濤要把心胸放寬廣一些?因為直到那時,我們發現他還是比較容易鑽牛角尖、糾結於小事。

比如幾乎每次深度催眠,偉濤都覺得要把所處理問題相關的病理性記憶都找出來,全部進行處理,否則就擔心後續會複發。但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和科學精神心理學角度,這沒有必要。

我們對根源性的、主要的病理性記憶進行修復,再引導他進行認知上的提升,就足夠了,他經過沉澱後會慢慢形成良性循環。至於一些非常小的創傷,又或者說不愉快的事,我們不用耿耿於懷,那些實在太多了,處理起來也不現實。

也就是說,我們遇到問題時,要找主要的矛盾和癥結,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內抓大放小,將其解決就可以了。

還有,偉濤很喜歡玩遊戲,還經常到一些境外的、可能不太正規的網站上找遊戲資源。可每當這些網站需要他填賬號、密碼、甚至是個人信息時,他就特別擔心。

我們引導他,既然如此,那他盡量少去這些網站,盡量用安全的、正規的平台,那些平台的安全措施很規範,甚至少打遊戲,利用時間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問題不就解決了嗎?而且我們沒做虧心事,就算有時泄露了手機號碼、甚至姓名,也不會有災難化的後果。

又比如,偉濤說他最近在廣州坐地鐵,途中發現褲子的口袋拉鏈打開了,他本來沒放在心上。但第二天,他發現口袋又開了,他開始焦慮、擔憂,害怕手機會掉出來,又想到萬一手機丟了,這很可能會引發災難化後果。偉濤為此焦慮了3、4個小時。

按照大部分人的思維,那換一條口袋拉鏈結實的褲子,或者把手機放在背包或拿在手裡,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為什麼要反覆糾結這種事呢?趕緊解決了,去干更重要的事情不好嗎?

但偉濤還是沒法打消焦慮的念頭,也沒法說服自己這些是“細枝末節”的事,他總是忍不住覺得這些隱患很重大、很危險。

其實,我們後來發現,偉濤這種窮思竭慮的癥狀背後,也是源於疊加性心理創傷。在修復那些創傷之前,雖然偉濤理性上認可我們的引導,知道是自己過慮了,但他就是做不到。這些創傷我們會在後面詳細介紹,現在先不展開。

04、“疲勞式學習”的背後,有不理性的執念

相比起自己的窮思竭慮,偉濤更加擔心的是學習狀態,因為前者最多焦慮幾個小時就過去了,而後者則一直讓他放心不下,當時很快就到9月的復學時間了。

所以,Lucy開始利用深度催眠下處理偉濤的學習障礙。偉濤說他一看書、甚至聽到看書、學習等字眼時,就會想得特別特別多。尤其是高三時期“疲勞式學習”的時候,上語文課的時候胡思亂想,害怕自己沒法停課、寫不了作業,還一度出現被害妄想癥狀。

到了大學,他也是類似的狀態,越想看越看不進去,還沒看書就開始擔心。所以他很擔心,如果還是這個狀態,怎麼復學讀研究生去?

僅需2個月,罹患典型雙相障礙的他快速好轉,幾乎完全撤葯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針對這個問題,Lucy把偉濤帶到深度催眠狀態下以後,發現了3個相關的心理創傷。

第一個創傷發生在他大三上學期。當時偉濤有一科挺重要的科目掛科了,他很着急,認為自己在其他學科花的時間太多了,導致在這門功課沒跟上,“完了,這還怎麼考研啊,我本科將近3年、包括高中3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那一天從早上查到分以後,一直到晚上,他都處於崩潰、焦慮的狀態。“我考試前拚命給那一科的老師留下好印象,希望他給分高一點,結果沒有一點用”。

偉濤腦子裡充滿了災難化思維,認為這一科目掛科了,就代表他沒法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強的了,也沒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了。

Lucy把這個修復後,引導他意識到,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強的學習能力,也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讓自己在將來人生選擇的過程中能有更大的自由度,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二個創傷發生在偉濤小學六年級時。那時,他班級上只有語文和數學課的紀律比較好,其他科目的課堂上經常亂糟糟、鬧哄哄的。

偉濤當時數學和語文成績好,但英語考不及格。有一次開家長會時,英語老師一直偉濤媽媽說偉濤不好好學習英語。

偉濤媽媽很生氣,回家馬上就把偉濤罵哭了。偉濤回憶起來媽媽是這樣罵的:“你的書白念了!你的未來沒有希望了!你是一個不好好學習的人!”

其實,偉濤的英語成績差與英語課堂紀律比較差有關,當時那位英語老師的教學水平也不高,這不完全是他不好好學習的緣故。

偉濤被媽媽批評了一頓,很難過,也很愧疚。他給媽媽寫了一張紙條,讓媽媽再生一個能好好學習的孩子,然後就跑出家門了。

他在外面逛了幾個小時,心裡很害怕,準備回家,可剛到家門口就聽到媽媽在跟別人打電話,又在埋怨他不好好學習。偉濤不敢回家,又跑到小區里遊盪。後來是媽媽找到他,把他帶回家的。

當天晚上,偉濤幾乎哭了一晚上。從此以後,偉濤就把學習當成了壓力,他認為必須要證明自己是有學習能力的,不能讓老師當著別人的面說自己不好。他特別在意老師的評價,甚至將此變成了一種執念。

Lucy把創傷修復以後,引導偉濤遇到挫折不能把所有的責任歸於自己,要學會綜合性歸因

第三個創傷事件發生在他上高中時。偉濤班上有一位女同學,上課的時候非常愛說話,導致偉濤聽課聽不進去,看書看不進去,學習效率自然不理想。

偉濤上大學以後,也出現了看書總是看不進去的情況,他非常焦慮。

Lucy修復了創傷後,引導他意識到,經過心理干預後,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自己了,內心要積極向上,更要學會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環境。即便遇到阻礙自己的困難,也要將其轉化為動力。

第二天,偉濤前來接受我的強化認知干預。偉濤反饋他以前學習的時候,總是帶着很強的目的性,比如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他就會先思考這個知識點是否會考試,如果不考就不學了。

所以,偉濤之所以努力學習,其實都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初中、高中時,他努力學習,是為了將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讓爸媽開心。

但沒想到最後考上的大學並不如意,為了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他上了大學後,繼續拚命學習,發誓一定要考研,對學習有極強的執念,甚至形成了扭曲的認知。

偉濤媽媽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兒子不理性的學習態度,如果不糾正的話,會成為他復學道路上的最大阻礙。她對Lucy把這個問題處理掉了感到非常感激。

我告訴偉濤媽媽不必為復學太擔心,如果後續有需要的話,我還可以利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幫助偉濤塑造高效學習的狀態。偉濤再次媽媽向我們表達了感謝。

兩天後,偉濤媽媽開心地發來短信。她說偉濤每天能睡到自然醒,睡好醒來是他一天中心情最好的時候。他胡思亂想的時間也減少了,明顯比以前減輕。前一天主動提出去逛逛廣州圖書館,並在圖書館看書了。

還有,偉濤之前總是不自主的擠眼睛,尤其在想問題、或表達自己的主觀感覺時,頻繁地擠,不能控制,現在居然神奇地消失了。“他的進步出乎我的意料。特別感謝Lucy姐和您!”

到這個階段,偉濤的深度心理干預已經進行了一大半了,但他的窮思竭慮、容易糾結的強迫癥狀還沒有完全解決,背後的根源出乎我們的意料,竟然來自於一套書!甚至,我們在心理干預後期,才知道他還有另一種精神心理障礙!

下周的文章我們繼續分享。

#雙相障礙# #精神心理# #強迫症#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