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心理學,不得不提的就是,心理學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了,今天,想給大家分享幾個常被忽視的心理學技巧,讓你活出輕鬆與智慧。
01
首先,分享一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此前,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
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經常會因為被曲解或者誤會而生氣,甚至有時候忍不住委屈地哭。
特別是在職場上,強勢的上司直接的攻擊,時常讓我原地崩潰。
當我把煩惱告訴向來不在意他人評價的閨蜜,向她求助時,她不停地安慰我,別在意這樣的人,不行你就離職吧,別委屈自己。
可是,辭職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心理學中找到了一個讓我恍然大悟的觀點:
“一個人看重自評還是看重他評這件事情,和自我同一性的發展有關。"
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一個明確認知,並且這個認知很穩定,不輕易受外界干擾,但會根據有益的建議修正自己的路線。
基於此,我學到了一個建立自我同一性很有效的方法。拿我自己舉個例子。
曾經我的上司diss我在做總結報告的時候,維度太單一,缺乏參考,說服力欠缺。
換做是以前,我會很受傷,覺得他是在故意放大問題,而且當眾這麼說我,其他人會怎麼想我,但也忍不住在心裡默默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真的不行,然後帶着怨氣與喪氣回去悶頭死磕。
現在,我的做法是(劃重點):
1.我的目標是什麼?——做個優秀的白領,實現自己的價值。
2.他說得對不對?——我認為對。
3.找到自己的差距點、改變、練習、提高。
同樣的,如果我認為他說的不對,我會首先在內心肯定自己,而不是被情緒帶着走,然後逐一詳細地去跟領導講出我的思路。
就是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很有用的方式,讓我在外界的各種聲音與評價中,找到自己,知道自己該在乎什麼,不該因為什麼內耗。
如今,自己不僅在工作上得到很大提升,領導也能放下一開始的否定態度,去與我探討更多可能。生活中,因為沒那麼在意他人的評價,情緒變得穩定從容很多。
不得不驚嘆,心理學的有用。
總在你以為陷入泥沼,無力又絕望的時候,三言兩語,讓你看到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的路徑。
02
類似簡單但卻好用的心理學技巧,還有很多。
例如很多內向的人,會害怕社交、害怕演講,但很多時候又不得不去社交,甚至因為工作需要,得天天演講,這個時候,我們常常容易習慣性退縮或者放棄,心理學有個招就能幫助到你,叫做“想象挑戰應對法”。
意思就是想象當挑戰來臨時我們如何應對,就可以增加我們的控制感,而且描述得越精確越詳細,效果越好。
在一項研究中,第一次懷孕的女性被要求想象和描述分娩的場景,那些描述得最精確也最詳細的女性對即將到來的分娩表現出最少的擔憂。這種想象並不是白日夢,它更像是一種認知排練,可以用來應對壓力情境。
再比如,改變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既渴望,但又很難做到的事情,更別提影響別人去改變行為習慣了。但常常我們都很渴望自己的伴侶、父母、孩子可以做出一些行為改變。
例如,家有老人,容易被一些廣告,或者推銷員忽悠,買劣質的三無產品。教了他怎麼辨真偽,不要輕易相信,轉頭又忘了,甚至有時候還讓關係僵化,怎麼才能讓老人家回心轉意呢?
首先,我們得分析一下,這種勸說的方式為什麼不奏效?
其實,在心理學當中,對於態度的改變,有兩種路徑,一種被稱為中心路徑,指的是通過直接的深度認知加工來改變態度。就是剛才提到的,你們可能會用到的方法,我給你條分縷析地分析,這些東西哪裡哪裡不好,這個商標怎麼怎麼不對,哪些證據說明這個東西是一個三無產品。
但是,因為受限於老年人退化的認知資源,他們可能沒有辦法像年輕人那樣,動用足夠的資源深思熟慮,考慮孰優孰劣。儘管這種方法可能在年輕人中間很奏效,但對老年人來說,並不那麼有效,甚至會適得其反。
這時候,我們就要採用第二種方法,叫做外周路徑,或者叫做邊緣路徑。指的是,不直接給你做深層次的認知加工,告訴你哪裡不好;而是用實際的案例,跟他說:
你知道隔壁家王大爺么?他就是信了推銷員的話,買了那個什麼什麼,結果,吃了之後進醫院了等等,就把這一類的負面案例不停地在老人跟前說,他就不得不多一個心眼,是不是真的不太好呢?慢慢地,他也覺得不能買,一來二去,他們的聽見推銷就買東西的態度也就扭轉過來了。
這種我不跟你講道理,只跟你說故事,通過經驗啟發,直觀感性地影響你的行為,再期待你能有態度上的改變,這種勸說方式,往往更為有效。當然這個故事是需要有根據的,不能隨意編造。
這就是心理學的魔力,它或許沒辦法讓你一下子獲得成功,卻能讓你活的更好更明白,讓你從內而外,真正獲得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