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2022年10月31日13:12:33 心理 1814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編譯:Jack Lee

強迫症,越來越多的被人們熟知與關注。我們特別設立這個強迫症專欄,向大家簡要介紹有關強迫症的科普知識,希望大家積累更多的心理學科普知識,獲得健康的精神生活。


強迫症(OCD)有多種形式,從囤積東西、不停洗手、總是檢查煤氣灶關沒關……它是一種焦慮症,使人們陷入令人崩潰的重複想法和行為中。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數據,大約有2%的人患有強迫症,這比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和驚恐障礙等其他精神疾病的人還要多。

人們在兒童期就可有能患上強迫症,但是,最最經常出現的時期是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科學家們認為,在神經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人們產生了不想要的、侵入性的想法,也產生了要安撫不必要想法的強迫性的行為模式。

儘管這些強迫癥狀的嚴重程度可能會在數年內逐漸減輕,但這種心理障礙往往是慢性的,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藥理學和行為學方法,尤其是暴露及反應預防法(ERP),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讓強迫症患者過上快樂和充實的生活。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強迫症的表現和癥狀

強迫症的第一個癥狀是強迫思維,不必要的想法或衝動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目的是為了驅除恐懼,恐懼通常是害怕傷害。比如,"我會染上致命的疾病"、或者"我的家人會受到傷害"。

第二個癥狀是會出現強迫行為,即重複的行為,如洗手、鎖門和囤積東西等等。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恐懼和減少傷害的威脅,但效果並不能持久,那些不必要的想法很快就會再次出現。

患有強迫症的人可能還會出現動作型抽動或重複動作,比如做鬼臉和肌肉抽搐。

儘管患者可能明白他們的強迫意念和強迫行為是無用的,但這並不能幫助他們做出改變。強迫症可能會變得非常嚴重,因而影響到他們的工作或人際關係,甚至讓他們離不開家門。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強迫症的診斷標準是什麼?(本文內容是科普,不能作為就醫的參考)

根據DSM-5,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是強迫症的兩個主要特徵。強迫思維是指持續存在的、不必要的想法、衝動或想象;這些想法、衝動或想象會造成痛苦,患者會試圖抑制或消除它們。強迫行為是個體在應對強迫思維時的重複動作或心理表現,目的是消除威脅或減輕痛苦。

此外,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肯定會讓日常生活受到不良影響 ,並且曠日持久,而且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不是由於其他精神健康狀況造成的,也不是因為物質濫用導致的。滿足上述條件,我們才能確認某人患有強迫症。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身體上的強迫和心理上的強迫有什麼不同?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強迫狀態必須和身體有關,比如反覆檢查門鎖沒鎖好,或者每天一定要觸摸腳趾20次。

但強迫狀態也可以只在心理上表現出來,比如在心裡重複念叨一個詞或一句話,走台階要數清到底有多少階,或者不間斷地祈禱。

強迫症患者的心理強迫和身體強迫一樣令人痛苦。然而,心理上的強迫更隱蔽,因此經歷過的人可能不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不尋求幫助,因而其癥狀就會持續更長時間。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強迫症有哪些不同類型?

作為強迫症特徵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會表現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強迫症的五種常見類型包括:

1. 害怕受到玷污(如細菌、病毒)。

2. 害怕受到傷害(如門沒有上鎖,煤氣着火)。

3. 過分關注秩序或對稱性(如東西的擺放方式,東西的對稱結構)。

4. 身體或身體癥狀(呼吸,吞咽)的強迫。

5. 不想要的、侵入性的想法(下地獄、傷害家庭成員)。

因此,患有強迫症的人會有洗手或檢查鎖等強迫行為,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行為可以阻止不良後果的發生。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我要一切都乾淨整潔,難道我有強迫症嗎?

人們經常說他們自己“我這人有強迫症”,這是表明他們對清潔、有序或完美有偏好。但這和真正的強迫症有關鍵的區別,不應該把它們混為一談。

其本質區別是,當強迫癥狀干擾或損害一個人的社交、專業或學術能力時,強迫症就成為一種精神障礙。

例如,一個患有強迫症的人可能會總是上班遲到,如果強迫症嚴重到不能出門,他們就會丟掉工作。在家庭環境中,強迫症患者可能會避免單獨與孩子待在家裡,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突然傷害或殺死自己的孩子。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成因及危險因素

強迫症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生理因素、環境因素,包括孩童時期獲得的經驗和看法以及錯誤的思維模式。

事實上,許多強迫症患者對SSRI抗抑鬱葯有反應,這表明血清素神經遞質系統功能障礙可能對強迫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在進行的研究表明,大腦中其他化學信使系統可能存在缺陷。

強迫症可能與抑鬱症、進食障礙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共存,也可能與抽動穢語綜合征和疑病症等疾病相關。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什麼會引發強迫症?

研究發現,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開始時間通常與震撼的壓力事件或劇烈的生活變化有關,如換工作,孩子的出生,甚至青春期。這些事件會使人的責任感膨脹,產生焦慮,非常不希望不好的事情發生,因為這樣會讓自己和他人失望。

案例研究表明,在醫院或實驗室環境中,強迫行為有時會消失,因為患者感到責任的負擔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哪些大腦區域與強迫症有關?

基底節區被認為在強迫症中發揮了作用,它是皮質下的一組結構,幫助協調運動。當基底神經節功能障礙時,會導致不必要的不自主運動。

除了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還與負責計劃、思考和意識的前額葉皮層進行交流,因此基底神經節可能在促進想要的想法和阻止不想要的想法方面發揮了作用。

證據顯示,強迫症與典型個體大腦皮層和基底神經節的活動存在差異,刺激部分基底神經節可以減輕強迫症的癥狀。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強迫症可以通過病毒感染感染嗎?

感染有時在精神疾病中發揮作用,研究表明,罕見的強迫症病例發現與鏈球菌性咽喉炎感染的併發症有關聯。感染後產生的精神癥狀可能是由兒童的免疫反應引發的,如侵入性的想法或衝動以及無法放棄強迫行為。

這表明這種罕見的強迫症途徑是可以傳染的。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治療和恢復

無論是心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或者兩者結合都可以用來治療強迫症,兩者結合通常是最成功的方法,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更有效。

治療的藥物通常是選擇性5 -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SRI類藥物氟西汀(Prozac)、氟伏沙明(Luvox)和帕羅西汀(Paxil)已被專門批准用於治療強迫症。儘管停葯往往會導致複發,但這些藥物已被證明可以降低一半以上患者的強迫癥狀和強迫行為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對強迫症的行為治療,如暴露療及反應預防療法,往往能產生持久的效果。心理治療通常側重於兩個方面: 一是闡明與這種疾病相關的非理性想法,二是逐漸將患者暴露於恐懼的物體或想法之中,直到他們對其脫敏,即能夠忍受焦慮而不再出現強迫的想法和行為。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我該如何幫助強迫症患者?

當你想要幫助強迫症患者時,你要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即使強迫行為看起來可以讓患者得到安慰,你也不能去幫助他們進行強迫行為。也不要對他們說“別這樣了”或暗示他們懶惰或缺乏意志力,這些都是對強迫症的錯誤認知。

相反,我們要認真了解他們的狀況,並要認識到強迫症是可以通過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如果第一次治療無效,還有其他選擇。然後你可以溫和但堅定地和他們討論如何尋求幫助和治療。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暴露及反應預防療法是如何操作的?

暴露及反應預防(ERP)是強迫症的一線治療方法。暴露及反應預防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它包括讓患者安全地受到恐懼的刺激(暴露),並阻止他們在做出反應時做出強迫行為(反應預防)。

例如,如果一個病人固執地認為環境中的髒東西會讓他患上一種致命的疾病,治療師可能會幫助他觸摸水槽,門把手,或地板,然後讓他吃午飯,不允許他洗手。雖然這在一開始會引起焦慮,但它有助於患者明白他們的恐懼不會成為現實。

兩個模型告訴我們為什麼暴露及反應預防的治療方法是有效的。習慣化模型認為,習慣了恐懼的刺激會改變人們的行為,進而改變信念,進而改變所涉及的情緒。抑制學習模型表明,儘管恐懼和強迫之間的聯繫依然存在,但患者在恐懼的刺激存在時,對可能出現的結果發展出了認知和情緒上的靈活性。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如何防止強迫性思維?

僅僅試圖壓抑痛苦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一些認知技巧可以幫助強迫症患者克服強迫思維。技巧之一是將你自己(或你的想法)暴露在你的恐懼中,這樣可以讓你明白現實的真實狀況,你的恐懼思維是不會成為現實的。這是強迫症暴露療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一種技巧是讓你的強迫執念任意漂流, 不要試圖擺脫它,想象它沿着河流漂流,當你專註於你的呼吸時,它變得越來越小。冥想可以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你能從強迫症中完全康復嗎?

在某些情況下,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使患者完全康復。雖然對許多人來說,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並沒有完全消失,但治療仍然可以讓他們過上正常而不受影響的生活。

對康復抱有現實的期望會有所幫助,那些希望完全消除強迫症的人可能會對他們的醫生、他們自己和生活感到失望。但那些期望 “強迫症會佔據我生活的一小部分” 或“它有時會困擾我,但我有能力處理它”的人來說,這會讓他自己更快樂、更滿足。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如何預防複發?

強迫行為的癥狀的短暫或部分回歸,可能是由於壓力、生活轉變或喚起強迫性行為的新環境造成的,但並不一定會導致完全的複發。為了避免複發,人們可以確定是什麼引發了挫折,並制定一個計劃來應對未來的情況。繼續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和暴露及反應預防療法也是保持康復的關鍵。


更多的強迫症相關科普知識將陸續刊出,敬請關注。

—END—

你了解什麼是“強迫症”嗎?——淺談 強迫症 - 天天要聞

如果您認同本文的觀點與內容,請您轉發,讓更多的人們閱讀並且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