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劇本殺”後,為何恐怖情緒揮之不去?

2022年10月30日23:02:03 心理 1553

大耳叔叔的心理信箱

(向上滑動啟閱)

大耳叔叔您好!

上個周末,同學帶我去玩了一次恐怖的“劇本殺”。剛看到劇本的封面,我的內心就開始顫抖了。後來看到老闆布置的凶殺案現場,更是讓我瞬間毛骨悚然!當我走進燈光昏暗的狹長密室,門從背後關上的時候,我的耳邊只剩下一片哀嚎聲,看着密室里的一道道血色紅光,棚上還吊著齜牙咧嘴的蝙蝠和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我被嚇得半死。由於遊戲規定不能中途“下車”,我一直在恐懼的狀態中掙扎着完成了任務。這次玩“劇本殺”給我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直到現在我閉上眼睛都能想起當時那個恐怖場面,晚上睡覺都不敢關燈。老師,我是不是得了什麼後遺症?但一個大男人被嚇成這樣也不好意思跟人講,只能自己壓制着內心的恐懼。我該怎麼辦?

曉松(化名)

玩“劇本殺”後,為何恐怖情緒揮之不去? - 天天要聞

曉松同學:

你好!

感謝你的信任,你提到的“劇本殺”這種沉浸式體驗遊戲我沒有玩過,但我玩過圓桌“劇本殺”。我選擇的劇本、劇情都很溫和,劇情推理性很強,能引導遊戲的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玩的過程中還能增強人際溝通能力。所以劇本的選擇不同會導致個人的體驗不同。

玩“劇本殺”後,為何恐怖情緒揮之不去? - 天天要聞

圖源:視覺中國

你對恐怖的感受啟動了心理防禦的“壓抑”機制,是因為劇情中的人物角色,你在現實生活中有過體驗嗎?是否從小時候記事起,就在書籍、影視片中看過或者聽人講過這樣的情景,讓你對以往的恐怖情景進行了再現,對“劇本殺”中這些恐怖形象產生了害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產生恐怖心理是因為對未知領域認識不足,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堅定,讓你在體驗真實性很強的恐怖“劇本殺”時,把自己的感受也帶入到這種情景裡面去了。你現在需要區分現實和劇情,從恐怖的情景中抽離出來,回歸真實的現實生活。

不知你是否聽說過“魯迅墳場踢鬼”的故事?有一次魯迅深夜回家,為了抄近路,在穿過有些陰森的墳場時,看見遠處草叢裡有個忽高忽低的白影,慢慢地向他“飄”過來。在那種情景下,魯迅一開始也感到有些害怕,但很快就冷靜了下來。因為曾學過醫,他知道鬼在這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快步走近那個白影,用力踢了一下,發現原來是一個盜墓賊。魯迅後來笑說“鬼只要被踢一下,就變成了人”。在魯迅的認知里,“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這種堅定的信念讓他克服了對“鬼”的恐懼。在這個故事中,如果他因為恐懼而不去現場探究,很可能就真的會在心裡留下“遇見鬼”的陰影了。

很多時候,因為人們的害怕心理,往往會以訛傳訛,把人們認知中構造出來的恐怖形象傳播得神乎其神。

生活中,我們要懷有一種陽光自信的心態,面對外界各種壓力各種恐懼才能迎刃而解。在面對這些令人恐怖的場景時,需要區分齣劇本和演員這兩者的關係,嘗試找到劇情里人物的感受與我們現實生活中某些遭遇過的感受是否有相似的體驗。可以把這些恐懼感受跟心理老師聊聊,把它暴晒在陽光下;另外,我們也可以多看看科學類書籍,用科學的力量驅逐內心的恐懼;同時,還可以和小夥伴多參加一些內容積極、陽光向上的集體活動。

此外,我們也需要審視一下自己近期是否有讓自己感到很焦慮的事情沒有得到解決,這種讓自己焦慮的情緒或許也包含着恐怖的情緒在裡面,導致恐怖的情緒一直纏繞着自己我們不妨像卸包袱一樣,把事情一件一件解決掉,或者正視它們的存在,這樣你的內心就會慢慢變得輕鬆。

大耳叔叔

案例反思

近年來,“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沉浸式娛樂活動,成為青少年追逐的娛樂項目。一些未成年人因此放下手機,從網絡轉投到劇本中,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劇本殺”原名“謀殺之謎”,本質上是一種角色扮演的推理遊戲。遊戲過程中,玩家通過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沉浸到虛擬故事裡,通過邏輯推理,解決劇本給出的謎題,可以起到很好的社會交往和心理減壓作用。但由於准入門檻低且缺乏監管,“劇本殺”行業野蠻生長,一些劇本可能帶有恐怖、血腥、暴力、驚悚,以及靈異等不良內容,引起青少年一系列身心上的不適。商家應培養未成年人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根據青少年的承受能力,創作內容健康向上、品質優良、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優秀劇本。

大耳叔叔心理信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曹大剛(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心理高級教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心理治療師)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