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有些人,會微笑也會抑鬱

2022年10月12日10:33:12 心理 1447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有些人,會微笑也會抑鬱 - 天天要聞

“有些人會微笑,但也會抑鬱難過。”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有些人,會微笑也會抑鬱 - 天天要聞

作者|梁忍冬

你好,我是忍冬。

每年 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有些人,會微笑也會抑鬱 - 天天要聞

據專家介紹,隨着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發育障礙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發育障礙疾病像感冒一樣普遍。

令專家異常擔憂的是,我國精神發育障礙者已達 1600 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佔全部病人的 20%,八成病人缺乏治療。

同時,在我國每年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的 20 萬人中,有 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

我們感覺抑鬱症只會發生在電影電視劇裡面,其實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

今年初,《柳葉刀》發表的一篇題為《柳葉刀—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抑鬱症重大報告》稱:

抑鬱症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健康危機,而且日趨嚴重,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據報告估計,全世界每年有 5%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

隨着 2020 年的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可能疫情是一種誘因,也可能是別的原因,不過我們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它不會自己好起來。

同時有些人,就算開懷大笑,也可能抑鬱。

他們一切如常,但也可以隨時爆發。

如果感覺自己精神真的有點不對勁,可以先看看《抑鬱帝國》這本書;

對抑鬱有一定的了解,然後及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有些人,會微笑也會抑鬱 - 天天要聞


到底什麼是抑鬱症?

現在,“我抑鬱了。”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是我們生活過得不太容易,還是我們慾望太多?

或者是社會競爭壓力太大,我們精神層面沒有辦法承受?

其實,物質與精神、身體與情緒之間一直有着謎一樣的聯繫。

就算目前的科學與醫學,對抑鬱症的成因,都沒有一個蓋棺定論。

《抑鬱帝國》書中說,如果我們抑鬱了,我們的大腦會無法停止思考和糾結,身體卻行動困難。

而且自我衝突和自責的痛苦無時不在,變着花樣折磨我們。

它吞噬快樂,消除希望和野心,甚至躺平也不行。我們的生命被它耗盡,然後變成行屍走肉。

《抑鬱帝國》也說,早期的精神分析強調憤怒轉向內部,也就是自我攻擊與內疚。

而後來的精神分析更強調無助、憤怒和嫉妒內化的關係。

最有影響的應該是卡爾·榮格,他對抑鬱症的解釋用了“心理能量”理論。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

一個家庭中的妻子患有抑鬱症,嚴重的時候,本來早上送孩子出門上學,下午要去接孩子放學。

然後一整天都躺在床上,下午孩子下課都沒有去接。

對於妻子來說,她本來是打算接孩子下課的,但是抑鬱症襲來,她沒有辦法抵抗。

我還記得,這麼一條新聞:

有一男子早上送完妻子去上班,他把車子開到大橋上,然後跳橋了。

妻子表示,男子一切正常,沒有什麼職場壓力或者生活上的不愉快。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男子被抑鬱症影響。

但是抑鬱症襲來,被侵襲的人,很難單靠自己的意志抵抗。


抑鬱症如何治療?

我之前認識一個朋友:

他就是人前很陽光的一個大男孩,

但是有一次因為工作我需要去到他住的地方,拿 U 盤,才發現他有抑鬱的傾向;

家裡所有東西都不收拾,一直抽煙;

對一切提不起興趣,就躺在床上,對時間沒有概念。

我感覺不對勁,但也不知道怎麼幫他。

很多時候患抑鬱症的人會被長久的困在一個容器里,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

就像“鐘罩”一樣,壓迫窒息,而對於深處“鐘罩”里的人來說,

茫然而停滯不前就像一個死嬰,世界本身就是噩夢。

那有沒有什麼好的途徑可以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來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在書中說道,治療抑鬱症,最好可以從多方面着手,這裡介紹兩個方法。

1.採用藥物治療,比如服用百憂解。

2.採用心理療法,比如談話療法。

不過,最後作者也沒有說抑鬱症能夠根治,也沒有根除方法。

我們只能積極面對。


寫到最後

《抑鬱帝國》作者寄語:

我們無法改變一些會讓生活變得艱難的問題。

但抑鬱症的問題可以得到緩解。

我們很可能無法根治它,而且我們也沒有找到可靠的根除方法。

但是我們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也知道預防措施,如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建議,可以減輕疾病的負擔。

我們還知道是哪些社會因素會增加抑鬱症的風險使其惡化。

這些社會因素是可以改變的。

參考書目:《抑鬱帝國》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有些人,會微笑也會抑鬱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