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微笑,但也會抑鬱難過。”
作者|梁忍冬
你好,我是忍冬。
每年 10 月 10 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據專家介紹,隨着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發育障礙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發育障礙疾病像感冒一樣普遍。
令專家異常擔憂的是,我國精神發育障礙者已達 1600 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佔全部病人的 20%,八成病人缺乏治療。
同時,在我國每年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的 20 萬人中,有 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
我們感覺抑鬱症只會發生在電影電視劇裡面,其實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
今年初,《柳葉刀》發表的一篇題為《柳葉刀—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抑鬱症重大報告》稱:
抑鬱症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健康危機,而且日趨嚴重,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據報告估計,全世界每年有 5%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
隨着 2020 年的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可能疫情是一種誘因,也可能是別的原因,不過我們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它不會自己好起來。
同時有些人,就算開懷大笑,也可能抑鬱。
他們一切如常,但也可以隨時爆發。
如果感覺自己精神真的有點不對勁,可以先看看《抑鬱帝國》這本書;
對抑鬱有一定的了解,然後及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到底什麼是抑鬱症?
現在,“我抑鬱了。”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是我們生活過得不太容易,還是我們慾望太多?
或者是社會競爭壓力太大,我們精神層面沒有辦法承受?
其實,物質與精神、身體與情緒之間一直有着謎一樣的聯繫。
就算目前的科學與醫學,對抑鬱症的成因,都沒有一個蓋棺定論。
《抑鬱帝國》書中說,如果我們抑鬱了,我們的大腦會無法停止思考和糾結,身體卻行動困難。
而且自我衝突和自責的痛苦無時不在,變着花樣折磨我們。
它吞噬快樂,消除希望和野心,甚至躺平也不行。我們的生命被它耗盡,然後變成行屍走肉。
《抑鬱帝國》也說,早期的精神分析強調憤怒轉向內部,也就是自我攻擊與內疚。
而後來的精神分析更強調無助、憤怒和嫉妒內化的關係。
最有影響的應該是卡爾·榮格,他對抑鬱症的解釋用了“心理能量”理論。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電影:
一個家庭中的妻子患有抑鬱症,嚴重的時候,本來早上送孩子出門上學,下午要去接孩子放學。
然後一整天都躺在床上,下午孩子下課都沒有去接。
對於妻子來說,她本來是打算接孩子下課的,但是抑鬱症襲來,她沒有辦法抵抗。
我還記得,這麼一條新聞:
有一男子早上送完妻子去上班,他把車子開到大橋上,然後跳橋了。
妻子表示,男子一切正常,沒有什麼職場壓力或者生活上的不愉快。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男子被抑鬱症影響。
但是抑鬱症襲來,被侵襲的人,很難單靠自己的意志抵抗。
抑鬱症如何治療?
我之前認識一個朋友:
他就是人前很陽光的一個大男孩,
但是有一次因為工作我需要去到他住的地方,拿 U 盤,才發現他有抑鬱的傾向;
家裡所有東西都不收拾,一直抽煙;
對一切提不起興趣,就躺在床上,對時間沒有概念。
我感覺不對勁,但也不知道怎麼幫他。
很多時候患抑鬱症的人會被長久的困在一個容器里,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
就像“鐘罩”一樣,壓迫窒息,而對於深處“鐘罩”里的人來說,
茫然而停滯不前就像一個死嬰,世界本身就是噩夢。
那有沒有什麼好的途徑可以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來呢?
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在書中說道,治療抑鬱症,最好可以從多方面着手,這裡介紹兩個方法。
1.採用藥物治療,比如服用百憂解。
2.採用心理療法,比如談話療法。
不過,最後作者也沒有說抑鬱症能夠根治,也沒有根除方法。
我們只能積極面對。
寫到最後
《抑鬱帝國》作者寄語:
我們無法改變一些會讓生活變得艱難的問題。
但抑鬱症的問題可以得到緩解。
我們很可能無法根治它,而且我們也沒有找到可靠的根除方法。
但是我們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也知道預防措施,如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建議,可以減輕疾病的負擔。
我們還知道是哪些社會因素會增加抑鬱症的風險使其惡化。
這些社會因素是可以改變的。
參考書目:《抑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