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哈薩克斯坦仇外心理:實際還是臆造?程度如何?

2022年10月11日13:33:17 心理 1804

【原標題】哈薩克斯坦的仇外心理:實際問題還是臆造出來的問題?

近期,網絡上出現了有關“哈薩克斯坦仇外心理”的話題,從目前俄羅斯人入境哈薩克斯坦的情況可窺一二。但不能說這種現象是大眾化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仇外心理問題有多實際?社會中的哪一部分容易產生這種情緒?其背後有何原因?它們的增長有什麼後果?是否可以抵制?讓我們看看這幾位哈薩克斯坦專家如何解讀。

專家解讀哈薩克斯坦仇外心理:實際還是臆造?程度如何? - 天天要聞

俄羅斯發布部分動員令後,大批人員車輛聚集在邊境。

01“仇外心理會傳染”

社會學家、歐亞人員管理中心項目負責人艾曼·朱蘇波娃

仇外心理既可由創傷性經歷引起,也可由感知到的威脅引起,如移民可能搶走當地人的工作。從理論上講,仇外心理基於兩種在社會經濟狀況惡化時可能會加劇的情緒狀態——恐懼和仇恨。心理學家認為,仇外心理是會傳染的,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別是如果一個身處領導地位、具有群眾影響力的人擁有這種心理時。暴露在仇外心理下,會使發生嚴重社會衝突的可能成倍增加。在特殊情況下,這種危險表現為願意拒絕所有道德規範和禁令,從而導致衝動和魯莽行為。

社會學的一個公理是,仇外心理更可能發生在那些遇到與自我實現和對生活滿意度問題的人身上。眾多研究記錄顯示,對移民容忍度的決定性因素是收入水平。

但這是在理論上。

回到實踐,哈薩克斯坦當然也存在仇外心理,就像任何其他社會一樣。然而,鑒於人口中的主流部分支持旨在確保種族間和諧與機會平等的政策,哈薩克斯坦的仇外心理水平可以被評估為相對較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社會經濟形勢惡化,這種情緒可能會增長。它也可能受到直接經歷過不公平待遇的個人的創傷性經歷的影響。以史為鑒,仇外心理的增長會導致最災難性後果。

至於能夠抵制仇外情緒的增長、使其升級為暴力行動的因素,首先包括相關領域完善且詳細的立法,強大的法律文化傳統,公民對法院公正性和警察效力的信心,成熟的民間社會,發達的互助和支持網絡。

從當前社會政治議程中的熱點話題來看,可以得出結論,哈薩克斯坦公民的特點是排外程度不高。當然,地緣政治危機的影響也做出了自我調整。今天,哈薩克斯坦一部分人對大量國內流離失所者的就業和住宿存在客觀擔憂。而且這看起來並非完全沒有根據:媒體上出現了關於僱主準備解僱本國公民以僱用外國公民的信息。雖然這些都是個例,但也不能不加以注意,以避免局勢惡化——本國國家利益和本國公民的利益必須放在首位。

02“哈薩克斯坦人不支持仇外情緒”

政治學家扎克西雷克·薩比托夫

哈薩克斯坦的排外程度比俄羅斯等國要低得多。絕大多數人都不支持仇外情緒,只有一小部分人對一切外來事物表現出敵意。從這個角度來看,來自其他國家的仇外心理對哈薩克斯坦來說更加危險。

在民族間關係方面,哈薩克斯坦一直奉行相當克制、務實的政策。因此沒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唯一問題是缺乏形成歷史記憶的明確國家政策。

03“這不是仇外心理是什麼?”

記者阿謝爾·謝里科娃

眾所周知,仇外心理是具有嚴重意識形態分歧的社會所特有的,由於種種情況,這些社會存在“自己人——外人”的劃分。鑒於哈薩克斯坦在大量問題上存在的嚴重矛盾,如語言問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徵、對歷史過去的態度、哈薩克斯坦在一體化協會中的成員資格等,出現排外情緒可想而知。

俄烏衝突及其造成的大量移民從俄羅斯湧入哈薩克斯坦,對哈薩克斯坦人來說是一個嚴峻考驗。互聯網上充斥着惡意發言和呼籲只讓逃離部分動員的突厥民族入境、對斯拉夫人關閉邊境的挑釁視頻,因為後者來這裡是為了“強姦、殺戮和煽動分離主義情緒”。這不是仇外心理的表現是什麼?

專家解讀哈薩克斯坦仇外心理:實際還是臆造?程度如何? - 天天要聞

圖為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某邊境檢查站。

2021年11月,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發文評論針對哈薩克斯坦俄語公民的仇外心理事件,批評哈薩克斯坦的恐俄行為,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哈薩克斯坦許多人,包括一些當權者,認為自己有責任對這種“污衊”和公然的“謊言”作出回應。但拉夫羅夫說錯了嗎?特別是,他明確表示,這種情緒是由在該地區製造緊張局勢溫床從而獲益的西方國家挑起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近期的一項調查結果也記錄了這一評估。據其互聯網觀察站稱,中亞社交媒體領域有一個虛假賬戶網絡,用俄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發帖,其目的是刺激反俄和反華情緒增長。為達到更好的效果,該網絡的組織者故意強調俄羅斯和中國侵犯中亞公民民族身份的問題,並散布極端主義性質呼籲。

但這些信息幾乎沒有“激起水花”。長期以來,一些在哈薩克斯坦設立代表處的外國基金會系統性地向民間社會和大眾媒體提供贈款,用於開展此類活動。這種做法的結果是仇外情緒增長。幾年前,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協會證實,哈薩克斯坦社會存在“民族間疏遠”,據分析,這為仇外心理的出現提供了相當高的可能(在不同研究群體中,這種情緒的水平達到40%)。

當然,目前觀察到的仇外心理及其增長的主要原因,根本不在於對某些事件和現象的不同看法。這些問題更深層次,是由於在國家建設問題上缺乏明確的國家政策,沒有形成民族觀念、民族意識形態。

如果沒有專門的研究,很難預測仇外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會如何發展。但世界經驗表明,這會導致從某些民族的大規模被迫遷移到種族清洗,甚至種族滅絕。

顯然,哈薩克斯坦需要採取適當和充分的對策來防止這種威脅。但國家提出的教育措施不太可能產生任何重大影響。因為時過境遷,現在需要採取完全不同的、更強硬的方法,其中可能包括徹查對其他族裔群體成員的敵視態度,並強制提出刑事指控。

而仇外心理帶來的後果,在現階段仍是個反問句。

來源:qmonitor.kz

編譯:維卡

了解更多哈薩克斯坦資訊,請關注絲路新觀察微信公眾號。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