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李玫瑾女兒是學渣?
大批心理學家兒女自殺,育兒真難?
前幾天一個朋友和我吐槽說
“現在的專家真是一個都不能信”
我很好奇就問他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呢?
結果朋友就說
“就拿教育來說吧,自從生了孩子,我是真沒少關注各種教育專家,結果今天這個說不能打罵孩子,明天那個又說不打不罵教不出好孩子,關鍵兩都挺振振有詞的,你說我到底該信哪一個?”
我說這簡單啊,哪個適合你家孩子用哪個
朋友翻了個白眼
“那我要是自己能判斷什麼適合我家孩子,我要專家幹嘛,而且最讓我不服氣的就是,這些教育專家的孩子都不怎麼樣”
這下子我有點啞口無言了
雖然我心裡覺得,一個人有沒有理論知識
和他們能不能很好地運用關係其實並不大
但是這就好比你一個賣化妝品的,如果臉上各種坑坑窪窪,滿臉痘痘
那麼再說得天花亂墜,也很難讓人信服
不過比起懷疑,我覺得身為父母,從這些教育專家的教育經歷中
我們更應該去好好反思當父母的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
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幾個案例
希望家長們都能夠從中有所收穫
01
相信很多人對於李玫瑾三個字都不陌生
尤其是當父母的對於李玫瑾教授的各種育兒講座和書籍應該也都有接觸
不少人還是李玫瑾教授的忠實粉絲
更難得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
一個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老師在傳授育兒方式的時候
給人的感覺也非常接地氣,一點都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
所以其實我本人也一直很喜歡李玫瑾教授
也因此,我也從李玫瑾教授的演講中知道
她的女兒並不是一個學霸,而是一個妥妥的學渣
尤其是數學,有一次竟然考了15分(滿分120分)
那麼大部分家長,對於這種情況,通常都會忍不住發脾氣,或者變得很焦慮
但是李玫瑾教授卻沒有
反而很淡定地和女兒開玩笑說
“這不是你的錯,你爸爸數學基因就不好”
她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
她認為比起孩子上名牌大學心理健康往往更重要
她寧願孩子多睡一會,保持好的心情
也不願意逼着孩子熬夜學習,換一個好成績
所以她女兒儘管成績不好,但是性格卻非常開朗自信
不過李玫瑾教授也並不是說就完全放縱孩子了
相反的,在發現女兒學習不怎麼樣之後
李玫瑾教授就很積極地幫助孩子想好了其他的“退路”
比如鼓勵孩子運動,以後身體好可以做導遊
比如鼓勵孩子學藝術,以後可以靠藝術吃飯
結果她女兒果然對樂器很感興趣,現在已經順利地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子女只有超越父母的成就
那麼才算是成功
但事實上,像李玫瑾教授這樣,將女兒培養的健康樂觀,有一份穩定的。自己熱愛的事業,其實也是一種成功
否則的話,太過逼迫孩子就很容易毀掉孩子的一生
02
事實上,也確實曾有心理學家這樣摧毀過自己的孩子
相信很多關注育兒知識的父母都聽過“哭聲免疫法”這個育兒理論
這個理論的創始人華生先生認為
當孩子在哭的時候,其實是在威脅父母
那麼這時候,當父母的最好不要妥協去抱孩子,而要等孩子哭完了再去抱他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成長得很堅強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這個理論,他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了實驗
從孩子小時候起
華生就拒絕輕易地滿足孩子的願望
並且很少給孩子親吻和擁抱
希望以此來培養孩子堅強獨立的品質
然而事與願違的,他的孩子在他的這種冷漠疏離,逼迫鞭策之下
非但沒有功成名就,反而一個接一個的自殺身亡,
唯一活下來的一個兒子也成為了流浪漢
更可怕的是,這種悲劇的事情,還影響了第三代的孩子們
華生的外孫女就曾說過
因為媽媽酗酒成癮,暴躁易怒,所以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她也染上了酒精依賴症並且多次企圖自殺
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記住
疏遠和冷漠,養不出堅強獨立的孩子
反而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脆弱不堪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從小從父母身上獲得了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那麼他們才能成長得更幸福,更快樂
反之則不然
03
不得不說,理論和實踐很多時候真的是兩回事
教育專家並不一定就能教育成功
甚至還可能連普通人都不如
但同時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比如晚清時期的教育家梁啟超
他的幾個孩子,在梁啟超先生的教育下
就成長得非常優秀
作為一個思想先進,崇尚“仁教”的教育家
梁啟超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智慧、仁德、勇氣兼備的人才
而為了達到這個教育目的,不僅要給孩子進行學習上的教育
同時還要進行情感教育、家庭教育、趣味教育、哲學教育、立志教育以及就業教育
也因此對於他的幾個孩子,梁啟超先生可謂是非常重視
從孩子們小時候起,梁啟超就經常和孩子們談天說地
只要孩子們感到好奇和疑問的事情
梁啟超都會耐心解答
此外,他還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不管孩子們喜歡什麼,他都很支持
也正是因為這樣
他的9個孩子,每一個都成長得非常優秀,非常出類拔萃
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可謂是功成名就
也難怪有人評價梁啟超的孩子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了
而看完了這幾個教育家,心理專家他們的故事
我們也不難發現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想真正地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
最好的方法
還是要學會愛和陪伴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
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
比起各種逼迫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小孩
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足,尊重孩子的選擇
往往更容易讓孩子真正的長大成人,成為一個健康快樂
幸福自信,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
切記,養育孩子沒有太多的花里胡哨
別人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孩子,家長們還是要從孩子本身出發
真正的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道路
共勉